映象網南陽訊(記者 周永生 通訊員 周彥波 張海濤 楊振輝 高帆) 12月18日,記者來到淅川縣馬鐙鎮白鷺灘,郁郁蔥蔥的叢林之上,成千上萬只白鷺漫天飛舞,與青山綠水、藍天白云,構成色彩斑斕的畫卷。
白鷺灘原本叫白渡灘,只是瀕臨丹江口水庫的一個荒坡灘頭。上世紀50年代末,全國各地大煉鋼鐵,淅川縣也不例外,村民們把山上大部分樹木砍光當柴火燒掉。之后,當地山上就開始出現山石裸露、草木難長、水土流失等“石漠化”現象,水源涵養能力差。
隨著近年淅川縣生態建設的推進,白渡灘環境越來越好。今冬以來,淅川縣又投資1500萬元,在白鷺灘區域栽植火炬松、五角楓、日本櫻花、海棠等60萬株,硬是把8000畝荒山變成了“花園”。
隨著白渡灘的環境越變越好,在此集聚的白鷺越來越多,成了遠近聞名的一個景點,白渡灘遂改名白鷺灘。
白渡灘的改名,折射出了“生態立縣”戰略給淅川帶來的深刻變化。
淅川是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肩負著保水質的重任。呵護一庫清水,淅川一直在努力。
組建了2000人的專業護水隊,取締庫區水上餐飲船及4萬余箱養魚網箱,全面取締禁養區內養殖場,建設了全省首個縣級污泥處理中心……
保證生態持續向好,僅靠鐵腕治污行動遠遠不夠。淅川確立了“生態立縣”戰略:堅持以水質保護、綠色發展為主線,全面實施綜合治理,強力推進生態建設。
然而,這項戰略的實施絕非易事。“放大市場機制的刺激作用和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推動高效生態產業快速發展,走水清民富之路。”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道出了破解路徑。
淅川縣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招商引進多家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高效生態產業,進行綠色種植。
如今,50多家企業投資生態產業,20多萬畝荒山荒坡披上綠裝,26萬畝的軟籽石榴、金銀花、湖桑等染綠庫區,97.2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惠及城鄉。
“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創新多元融資、合同造林、專業隊造林、市場化造林等機制,加快生態建設步伐。”淅川縣縣長楊紅忠介紹。
兩年來,淅川累計完成營造林143.9萬畝,原來的石漠化荒山如今已綠樹成蔭,森林覆蓋率達45.3%。
通水兩年來,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達標。白渡灘改成了白鷺灘,越來越多的淅川農民也捧起了“生態碗”。
倉房鎮劉裴村是個移民村,如今節假日小村莊里游客如潮,生意火爆。“咱這兒山青、水甜,生態環境好,游客自然多。”劉裴村村民燕占泉笑著說,農家樂,樂農家,鼓起的錢袋夠咱花。
映象網·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掃一掃關注“映象網南陽頻道”公眾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