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南陽訊(記者 周永生 通訊員 周彥波 鄒朝暉)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特殊位置決定特殊任務,保水質促發展是淅川的核心任務。
面對“有樹不能伐,有魚不能捕,有礦不能開,有畜不能養”的現實要求,淅川改變傳統脫貧模式,探索既保水質、保生態,又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穩定增收的脫貧之路。
與綠色發展相結合。保水質必須保持綠色發展、生態發展。該縣堅持政府扶持、土地流轉,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等積極參與,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大力發展金銀花、軟籽石榴、薄殼核桃等生態產業。至目前,全縣建成軟籽石榴5萬余畝,優質薄殼核桃4萬畝,茶葉、食用菌、花卉等達15萬畝以上。利用冬春時機大興植樹造林,今年全縣計劃造林任務7.2萬畝,現已達到13萬余畝。在生態產業、植樹造林過程中,注重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企業效益,讓貧困群眾在產業鏈條中就業增收,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共贏。
與旅游開發相結合。旅游產業也是綠色產業,淅川縣確定了“旅游興縣”戰略,堅持全域旅游、融合發展的理念,大力發展旅游產業。該縣集中優勢旅游資源,對渠首、大觀苑、神仙洞、坐禪谷、香嚴寺等環庫重點景區‘串珠成線’、打造包裝升級,計劃3~5年實現年均游客560萬人次到1000萬人次增進,幫助山區群眾走出來,充實到旅游產業和其他產業,在旅游發展過程中有效保護生態、增加收入。
與移民扶持相結合。淅川縣前后七次移民36.7萬余人,縣內安置移民近14萬人,面對貧困移民如何脫貧致富奔小康問題,該縣著重在政策項目扶持、生態移民搬遷上尋求突破。以縣內15個鄉鎮122個貧困村和非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符合貸款條件的人員,尤其是移民群眾為區域重點,以發展種、養、加工等特色農業和短、平、快脫貧致富項目為投資重點,推出“移民貸”貼息貸款服務,計劃兩年投入風險補償金1億元,向建檔立卡貧困戶放貸6億元,支持創業項目;幫助貧困移民群眾從山區搬出來,原有土地發展生態產業,政府提供信息報告員、護水清漂隊員、公路街道保潔員等崗位,妥善幫扶貧困移民脫貧致富,真正實現“挪窮窩”與“斬窮根”,讓“一方水土不養一方人”成為歷史。
映象網·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掃一掃關注“映象網南陽頻道”公眾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