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南陽訊(記者 周永生 通訊員 周彥波 王宜迪 楊振輝) 淅川縣馬蹬鎮有個遠近聞名的白鷺灘。此前,它叫白渡灘,是瀕臨丹江口水庫的一個荒坡灘頭,如今,由于大批白鷺在此聚集,人們便取名白鷺灘。12月9日,記者乘船到白鷺灘,成千上萬只白鷺與青山綠水、藍天白云構成一幅天然畫卷。白鷺灘,是水源區生態建設最直觀的反映之一。
保護水質 鐵腕治污
“保水質、護運行,是淅川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治污的事,給錢,我們干;不給錢,我們也要干!”淅川縣縣委書記盧捍衛的話擲地有聲,全縣人民的行動實實在在。
為了保護丹江水,河南省淅川縣關停380多家企業、取締庫區水上餐飲船及4萬余箱養魚網箱后,又全面取締禁養區內425家養殖場、115個養殖戶。“這等于砍斷家里的‘搖錢樹’,我還有70多萬元的貸款沒償還。”經過一番痛苦而激烈的思想斗爭,彭峰在2015年年底拆除了自家的雞舍。這一切,都因為他門前這一庫清水正源源不斷地奔流向北。“咱不能為了自己,讓大家喝臟水。”彭峰說。
關停380多家企業,直接導致數百位業主投資一夜之間付之東流,數萬職工下崗失去生活依靠。萬頃良田被江水淹沒,僅剩的57萬畝薄崗坡地如何讓67萬淅川百姓致富?
“必須放大市場機制的刺激作用和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推動高效生態產業快速發展,走水清民富之路。”淅川縣縣長楊紅忠說。
捧“生態碗” 吃“生態飯”
按照“因地制宜、適生適種、生態高效”的原則,淅川縣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招商引進多家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在全縣發展高效生態產業,進行綠色種植。
盛灣鎮引進河南丹圣源公司投資3000余萬元,輻射帶動12個村集中連片發展軟籽石榴近萬畝。此外,還有50多家企業投資生態產業,軟籽石榴、金銀花、湖桑種植基地等染綠庫區,97.2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惠及城鄉,“香花”牌小辣椒、“丹江”牌淡水魚等一大批渠首名優農產品暢銷全國。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其中,捧起“生態碗”,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
“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創新多元融資、合同造林、專業隊造林、市場化造林等機制,加快生態建設步伐。”淅川縣林業局局長武建宏介紹。兩年來,淅川建成環庫生態隔離帶5萬余畝,建成主干渠生態保護林帶3萬畝,完成荒山造林19萬畝,累計完成營造林143.9萬畝,原來的石漠荒山如今已綠樹成蔭,森林覆蓋率達45.3%。
映象網·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掃一掃關注“映象網南陽頻道”公眾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