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南陽訊(周永生 楊文甫 封德) “得益于旅游產業扶貧政策的支持,我們村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農家賓館,實現了從貧困村到美麗鄉村的蝶變。”前不久,在鄭州召開的全省鄉村旅游與旅游扶貧推進工作會議上,西峽縣太平鎮東坪村支部書記呂振華介紹了該村依托5A級景區老界嶺大力發展農家賓館和農業觀光旅游實現脫貧致富的經驗。
“決不讓一個貧困地區、一戶貧困家庭掉隊,力爭到2018年底,貧困村全部摘帽,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提前兩年完成脫貧任務的工作目標。”這是西峽縣亮出的莊嚴承諾。
西峽縣把扶貧攻堅與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按照“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宜游則游”的原則,把目光聚焦到特色產業上,從旅游業上和“果、藥、菌”三大優勢產業找突破口。
積聚要素,合力構建美麗鄉村。按照美麗鄉村的建設標準,下大力氣整合各方力量,讓貧困村實現蝶變。該縣投資2.6億元用于208國道百公里旅游長廊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沿線鄉鎮3000余間房屋外立面改造,建成功能齊全的雙龍鎮、二郎坪鎮自駕游服務中心和美觀新穎的數十座星級旅游公廁。目前,該縣已發展農家賓館800多家,全縣6個鄉鎮、40多個旅游專業村,1.5萬農民變成了小老板、經紀人。“電線、網線、廣電線路‘三線’入地,新建的游園、公廁比城里還漂亮,連自己都認不出自己的家了。”景區沿線村民感慨。
因地制宜,大力扶持綠色產業。每發展一畝地獼猴桃,縣財政補貼500元,制桿拉纖、水利配套、項目分解等優惠政策予以傾斜,種苗上由林業局提供,技術上有政府培訓指導……在政府的扶持下,西峽的“果、藥、菌”產業迅速壯大,已建成了312國道沿線百公里獼猴桃長廊、鸛河沿線百公里香菇長廊、北部山區中藥材生產基地。三大產業年產值達40.5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來自三大主導產業。
機制創新天地寬。聚焦扶貧政策、精準貧困農戶、精準扶貧項目、精準扶貧資金、聚合幫扶力量,變“輸血式”為“造血式”,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西峽縣正邁向一條生態、高效、精準扶貧之路。2015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9萬元,貧困村比2012年減少10個,貧困人口減少3.3萬人。
映象網·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掃一掃關注“映象網南陽頻道”公眾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