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南陽訊(記者 周永生 通訊員 周彥波 席昱梅)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河南省淅川縣是水源地最后一道生態屏障,是中線工程的蓄水池和“水龍頭”。如何在確保水源地水質安全的前提下,保證工業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成為淅川縣人大常委會關注的一項重要工作。
2012年6月,淅川縣產業集聚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淅川縣人大常委會超前謀劃、提前介入,在當年4月份對全縣生態建設情況進行調研時就將生態工業作為一項重要的調研內容,并在形成的調研報告中對即將成立的產業集聚區管委會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建議產業集聚區要圍繞“綠色、安全、高效”的生態化建設目標,抬高“綠色門檻”,變招商引資為選商選資,嚴把項目準入關;在集聚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管理能力建設、環境應急能力建設、生態工程建設等方面要加大投入力量,努力把集聚區建設成為“綠色產業”的集聚地;同時,要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建成一批低能耗、零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集群。
4年來,淅川縣人大常委會圍繞產業集聚區發展,展開多次視察調研活動,為其成長建言,為其茁壯獻力。近日,由市、縣人大代表組成的視察組再次來到產業集聚區,參觀入駐企業,感受發展脈搏,謀計破解瓶頸,助力產業集聚區建設再上新臺階。
據統計,為保護一庫清水永續北送,近年來,淅川縣累計關停并轉企業380多家,否決大型建設項目30多個,凡是可能給丹江口庫區造成污染的項目,不論投資再大、效益再好,淅川一律實行最嚴格的一票否決制。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淅川縣積極引導企業順應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和調水要求,加快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步伐,謀求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依靠高新技術,改造落后工藝設備,狠抓污染治理,注重節能減排,一整套有效的“組合拳”使淅川傳統產業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嬗變。僅僅幾年,淅減公司、福森藥業、淅水集團等20多家企業先后完成了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煙囪不冒煙、廠房不冒汽、污水不外排、噪音不擾民、灰渣再利用成為一大批企業的真實寫照。
圍繞“龍頭”做文章是淅川產業集聚區建設的一大亮點。延鏈、補鏈、強鏈,短短幾年時間,淅川縣成功培育出了汽車零部件、新能源、農副產品加工等多個低能耗、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區也一躍跨入河南省“十快”行列。
一路行來,代表們對產業集聚區發展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認識到位,舉措實在,成績可喜,令人振奮,呈現出“集聚態勢好,主導產業明,發展勢頭猛”的發展特點。通過調研、視察,代表們既了解了產業集聚區發展的基本情況,又提出了極具針對性和建設性的建議,為縣委、縣政府相關工作提供了參考依據。
映象網·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掃一掃關注“映象網南陽頻道”公眾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