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南陽訊(周永生 廖濤 閆森 于書強)南召縣有機農產品認證面積45萬畝 ,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9個,產品達到32個;獲得綠色食品認證1個,產品達到6個;獲得有機食品認證10個,產品達到25個;其中,20萬畝辛夷獲得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25萬畝花生獲得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認證1個。
南召縣地處鴨河口水庫上游,位于生態保護功能涵養區,近年來,當地厚植生態優勢,發展生態農業,走出一條百姓致富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之路,成為全國有機農業生產基地縣。
調結構----山區農民端起致富“綠飯碗”
“一畝園抵上五畝田。”南召縣皇后鄉娘娘村村里1800畝土地幾乎都種植玉蘭苗木,90%以上的土地用于花卉苗木的種植,90%以上的農民從事花卉苗木產業,農民90%以上的收入來自于花木產業,畝均效益在10000元以上,是種植一般糧食作物收益的5倍。原來貧困的小山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綠了田園,富了農家,美了村莊,農村變得“綠富美”;通過栽植玉蘭樹,群眾收入增高,生活富裕,精神帥氣,個個成了“高富帥”。
南召縣皇后鄉扶持激勵群眾發展以辛夷、玉蘭種植為主的苗木花卉產業,開展標準化種植推廣、規范化技術培訓、示范化苗木繁育,完善路網林網基礎設施,種植辛夷6萬畝、400萬株,培育紅、黃、白、紫玉蘭系列苗木花卉2.2萬畝,年保有量800萬株,形成了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山地森林化的格局。苗農們開展線上線下雙渠道銷售,全鄉年銷售收入6000多萬元。
山多地少、地塊零散、耕種不便,南召縣立足山區實際,著手調整農業布局,發展生態產業,改變種植結構,探索生態“福”民創新之路。有關數據顯示,南召縣建成以柞蠶、辛夷、花生、花卉苗木、中藥材、優質果品等為主的各類生態經濟專業村158個,占全縣總村數的42%,群眾端起了致富的“綠飯碗”,走出一條百姓致富與生態保護有機統一的新路徑。
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該縣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引導扶持群眾發展玉蘭苗木、優質品種桃、晚秋黃梨、辛夷、山茱萸、杜仲、花生等生態產業,帶動群眾發展綠色經濟走上致富道路。位于鴨河庫區的南召縣太山廟鄉羅漢村群眾種植的晚秋黃梨,個頭碩大、果型圓潤、口感甜津,成熟季節吸引外地客商蜂擁而至。目前形成以太山廟鄉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6個鄉鎮規模化種植晚秋黃梨4600畝,年產優質鮮梨9000噸,年產值3600萬元,畝均效益12000元。
明方向---標準化種植培育有機農產品
8月1日,記者在南召縣云陽鎮唐莊村“映山紅”品種桃合作社理事長馬根芳家看到,他們一家人把一顆顆碩大的桃子從桃樹上摘下,按規格挑揀后裝箱后,在每箱桃子上都依次貼上了國家農業部頒發的防偽標識。馬根芳對前來購銷的客商說:“我家種植的20多畝桃,全部都是按照國家農業部指定的農產品無公害生產標準、操作規程精心種植,使用深井礦泉培育出來的優質桃,所用的肥料全部都是生物菌肥和有機質肥料,用的是樹干纏草把、黑燈光誘殺害蟲,銷售的桃子都是安全放心的果品。每個包裝箱上邊張貼有農業部安全食品中心的防偽標記,實行全國聯網,刮開數碼就可以查真偽,保證讓廣大消費者吃上真正的無公害食品。”
在食品安全領域,比“無公害食品”標準更高的是“綠色食品”,比“綠色食品”標準更高的是處于金字塔尖的“有機食品”。南召縣引導農民群眾大力發展特色有機果品,萬畝優質品種桃、晚秋黃梨、花生取得了有機認證,產品包裝貼上了無公害防偽標識,拿到了進入國內大中城市高端超市的“通行證”,樹立了良好的市場形象,增強了市場認可度。2015年,南召縣有4家涉農企業和1家合作社的13個農產品通過了有機認證。
對種植面積較大、布局相對集中的辛夷、柞蠶、花生、杜仲等特色農產品,南召縣高標準建立了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施肥、統一管理,統一技術,統一收獲,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種植、品牌化銷售,從而保證農產品質量,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效益。同時,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立最嚴格的農產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質量標識制度,搭建農超對接銷售平臺,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認證,努力打造全國無公害食(果)品的“菜籃子”。
南召縣杜仲種植已達8萬余畝,種植區域遍布全縣16個鄉鎮,主要集中在縣境西南部的3個鄉鎮、18個行政村。這些地方杜仲栽培歷史悠久,傳統道地,名貴珍奇,品質極佳,尤以“五朵山杜仲”著稱,備受世人青睞。自2014年起,南召縣開展杜仲標準化種植工作,采用國家技術操作規程操作,對每個工序制定操作規范,嚴格遵照有關技術標準,安排專人從整地、育苗、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到采收等整個生長過程詳細記載成生產記錄,使杜仲生產示范區建設規模化、生產過程規范化、質量控制制度化、生產經營產業化、產品流通品牌化,為農民提供了優良的杜仲種子、種苗,回收杜仲原料,為杜仲種植戶免去后顧之憂,極大調動農民的種植積極性,目前已成為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產業。
創品牌---組織優質農產品進京闖市場
南召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有機農產品生產和農產品進京工作,把此項工作列入縣政府一把手工程,以此推動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特色名片”,對有機農產品進行品牌包裝,加大農產品進京的品種和數量,打造品牌知名度。
該縣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經營組織、果蔬種植大戶,嚴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鼓勵涉農企業申請農產品有機認證和綠色認證,積極開展“三品一標”的認證工作,幫助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優質農產品進京,拓展市場銷售空間。目前,南召縣農產品進京的企業有10家,主要產品大蔥、蘿卜、白菜、生豬、蠶蛹、花生、花生油、桃、梨、飲料、植物酵素等10多個。
南召縣積極拓寬優質農產品進京渠道,與南陽中商公司、南陽中線渠首公司對接,認真篩選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認證的企業和產品。針對無公害農產品,該縣依托南陽中商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簽訂合同進行銷售,晚秋黃梨、映山紅品種桃、花生等順利進入北京市場。針對綠色、有機食品,該縣依托南陽中線渠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合同進行銷售,恒雪面粉、蠶蛹、花生油、柞蠶蛹、蛹蟲草、植物酵素、白酒、杜仲茶等順利挺進北京市場。2015年南召縣映山紅桃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的映山紅品種桃,晚秋黃梨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的黃梨,分別銷售到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127噸、233噸。南召縣華龍辛夷有限公司生產的植物酵素,累計銷往北京44.2噸;南陽中大宏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大紅杞王老吉飲料,累計銷往北京475噸。今年上半年,南召縣共有2627噸農產品進入北京,銷售額達8564.3萬元。
映象網·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掃一掃關注“映象網南陽頻道”公眾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