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南陽訊(記者 周永生 通訊員 許安強 冷新星) 42歲的周成保沒有想到,一個“冒失”的決定竟然改變了他平靜的生活。“你在作繭自縛!”周圍親人的不理解一度讓他備受熬煎。在最絕望的時期,骨子里總有一個聲音告訴他:一定要干到底,你是對的!
七月的丹江口水庫,群山蔥蘢,煙波浩渺。禁漁期剛結束,垂釣的人們三三兩兩,依偎在一眼望不到邊的湖水旁,與清風對話,同魚蝦嬉戲,與其說是淅川人早已習慣水天一色的水岸生活,不如說是對古老丹江的深情依戀。
丹江口庫區的一池碧水,飽含了16.2萬淅川移民的眼淚。今天,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浩浩蕩蕩,綿延千里,奔向干渴北方的背后,曾經有庫區移民無數難忘的記憶。
老屋拆了,村里的大樹移走了,祖墳遷了,童年的印記被涌上來的丹江水抹得干干凈凈。移民像撒播出去的蒲公英種子,在中線工程省內沿線的城鎮安家落戶,開始新的生活。
五六年過去了,移民回故鄉探親的意愿依然那么強烈。逢年過節,他們無論如何都要回老家走一走。特別是清明節,他們迫不及待地放下手中的一切,哪怕只是在庫區的邊上走走,遠遠地望一眼故鄉,那份說不清道不明的憂傷就會隨之減弱。
傳統思想和古老的地域文化仍在固執地影響著他們的一言一行,失去了“根”的南水北調移民,回到故鄉,他們不知道去何處憑吊列祖列宗,宣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和淡淡的委屈。
周成保是移民后代,家住淅川縣盛灣鎮周灣村,與南水北調第一批移民試點村魚關村毗鄰。從2009年8月起,他含淚送別了兩個姐姐,她們一個舉家搬遷到了南陽的新野縣,一個遷移去了新鄉市的延津縣。和他最親的姑姑,移民更早,至今還生活在湖北大柴湖,每次見到他,便緊緊拉著他的手不放,嘴里念叨的都是她在故鄉的瑣碎往事……
第一塊與56塊
魚關村是南水北調全省移民搬遷試點第一村。從2009年8月開始,丹江口庫區移民大搬遷從淅川縣盛灣鎮魚關村拉開帷幕。
周成保喜歡收藏。自2003年國家下發丹江口庫區“停建令”后,庫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發展基本停滯。移民搬遷意味著新生活的開始,而那些生活中用過的老物件,如石磨、斗升、紡車、家具、農具、各種土地契約、票據,木雕、牌匾、碑刻、神龕及石碾、漁叉等等,移民雖然舍不得放棄,但若帶上它們遠行確實又不方便。
這些民俗文物具有濃郁的本土特色和強烈的人文元素,它們不單單是一件件實物,更是丹江沿岸的文化和歷史,最能反映移民的生活狀態,如果在搬遷時白白流失或毀壞消亡,那么以后淅川移民回老家去哪兒尋找如此珍貴的“根”呢?
從那一天開始,周成保便醉心于收藏移民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實物,并自籌資金在魚關村原小學校的舊址上建起一座移民民俗博物館,將這些流散民間、將要消失的民俗文物作為文化樣本保存了起來。
如今,這座位于盛灣鎮魚關村的移民民俗博物館已經成為淅川縣的旅游知名品牌之一。2010年,由周成保發起,在移民民俗博物館門前建起了首座“魚關移民紀念碑”,魚關全村893位移民的名字都被刻在了紀念碑上,豐富民俗博物館的內涵,提升博物館的品味。此舉引起了中央電視臺的極大興趣,2014年10月3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國慶特別節目“不能忘卻的紀念””以“凡人豐碑”為題,深度報道了魚關村移民紀念碑背后淅川大移民的故事。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北方地區的人民喝上了期盼已久的丹江水。周成保認為,丹江口庫區的每一位淅川移民都需要紀念,國家永遠不能忘記這個特殊的群體為工程建設做出的奉獻和犧牲,包括六七十年代早期的丹江口庫區移民。
為了南水北調,包括魚關村在內,淅川縣共有16.5萬移民遠離家園。以此上溯,六七十年代,丹江口大壩建成蓄水,國家一聲令下,數以萬計的移民前后兩次遷往青海、湖北等地,開始顛沛流離的生活。
只有望得見山水,才能記得住鄉愁。無論如何也要把他們的名字留下來,讓移民乃至移民的后代回到故鄉時,有一個緬懷親人的地方!深思熟慮之后,周成保下定決心,繼續為南水北調移民立碑,在魚關村首座移民紀念碑的基礎上,一期設計規劃56塊紀念碑,二期設計規劃內容逐步豐富完善。
為淅川縣16.5萬移民修建紀念碑哪有那么容易!
不說前期論證、規劃、設計、施工,光是石碑的運輸就是一個極其危險的活兒。移民豐碑雖然具有深遠的意義,但的確是一個繁瑣的工程,周成保周圍反對聲一片:修建紀念碑,資金從哪里來?周成保經歷坎坷,做過醫藥銷售,闖蕩南方多年,開過幾家公司,近幾年,他好不容易在淅川縣安頓下來,注冊了大自然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在他的努力經營下,企業逐步走上正規。
妻子衡建芳極力反對,“家庭剛剛安穩,你又要折騰,明擺著這是一個無底洞,你要是干,咱們就離婚!”與妻子的“威脅”相比,公司的董事們也不支持他,“投入為了產出,建移民豐碑,經濟效益從哪里來?”
決心已下,豈能輕易易幟?真正干起來后,周成保發現,移民紀念碑建設的確沒有他想象的那么簡單。
一個堅定的信念
夕陽下,丹江邊的魚關村莊嚴肅穆。淅川10個鄉鎮184個行政村1276個村民小組16.5萬名移民的名字近40萬字,被濃縮在這方圓天地之間,一列列一行行整齊地刻在52塊碑石上。名字鮮紅,印痕深邃,顯示了匠人的精湛工藝。刻度比一般的碑刻深,來自周成保對匠人的額外要求:碑文要經得起大自然的洗禮而彌久永新。
主碑高8米,如武當山主峰,上書“移民豐碑”四個大字。其他紀念碑如群峰般拱星捧月,還有兩座豐碑引人注目,上面書寫了全省南水北調移民遷安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名單。這次大規模移民搬遷,全省總動員,遷出地和安置地各級移民干部共同努力,不傷、不亡、不漏一人,四年任務,兩年完成,創造了移民搬遷史上的奇跡。
移民豐碑自2015年3月份建成后,目前已經接待丹江口庫區移民2.3萬人次,累計10萬余人。他們不顧路途遙遠,慕名來到這里尋根問祖,看到自己熟知的名字被紀念,被珍藏,與故鄉的山水融為一體,與庫區的清新空氣相連,共同呼吸,便覺得漂泊的心靈有了安放之處。
移民無不對周成保的壯舉充滿感激。他們用粘滿淚水的臉緊緊貼在紀念碑上,他們用顫抖的手掌一遍遍撫摸那些熟悉的名字不肯離去,每個移民孩童在找到自己名字后都要發出一聲欣喜,更有見到離世親人的名字后情不自禁地聲聲喟嘆!名字如人,在這里,名字已經不是一個符號,而是南水北調移民一個難以忘卻的紀念,是土生土長在故鄉田間的一棵莊稼,是盛開在池塘里的一朵蓮花,是游進丹江口庫區里的一條小魚……
那些在南召縣群山中沉睡千年的花崗巖,如何在5個月的時間搖身一變,化為一塊塊壯麗的移民紀念碑呢?周成保把不堪回首的過往留在了內心深處。
原材料的材質必須最好,他走遍了附近幾個省市,最終考慮了南召縣花崗巖里上乘的“芝麻白”;加工地選在距淅川縣魚關村120公里之外的南陽市鎮平縣,這里是全國著名的玉雕產品交易集散地。每塊原始石材重達30噸,為了打造精品,周成保與鎮平這家負責制作紀念碑的公司飚上了勁,他駐扎入廠,督促工匠們日夜加班,監督施工質量,并從河南、山東、陜西等地聘請一批知名的雕刻家,參與碑文的鐫刻。
紀念碑的運輸安全最令人頭疼。它們造價不菲,120公里運距,一多半是蜿蜒曲折的山路。紀念碑重約25噸,起吊、裝車需要小心翼翼。庫區山高水深,處處懸崖峭壁,道路極為狹窄,有些地方需要拓寬道路才能勉強通過,一不小心,就可能車毀碑亡。周成保雖然千叮嚀、萬囑咐,紀念碑運輸過程中的危險事情仍然接二連三。那時正值臘月,天寒地凍,冷風瑟瑟,周成保緊裹大衣,為運輸車輛前行掃清障礙,解決棘手問題,雖然最終化險為夷,但每次回想起來,仍驚出一身冷汗。
在一顆堅定的信念之下,建設過程約200個擔驚受怕、輾轉難眠的日子如過眼云煙。2015年3月11日,移民豐碑落成,當噼啪的鞭炮炸響在魚關村頭,當熟悉的朋友前來與他舉杯慶賀,當他獨自一人在紀念碑碑群中徘徊,周成保心潮澎拜,淚水模糊了雙眼。
為了完成移民紀念碑建設,他承受了太多不能承受之痛,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他的企業經營受挫,資金鏈一度緊張,移民紀念碑建設幾近中斷,他想盡辦法,四處籌措資金,咬牙堅持,度過難關。
他完全可以不干這一切!大兒子周震16歲,已是一位高中生,4歲的小兒子周揚活潑可愛,聰明伶俐,是他最大的安慰。如果沒有移民豐碑,他的生活會和往常一樣,沿著一個固定的軌跡往前走,一路鮮花芬芳,幸福滿地。但選擇了移民紀念碑這個事業,他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一切都在改變,再難,他都不能回頭,他必須按照計劃,一步步把弘大的理想點亮,努力實現,即使搭上后半生的幸福,他也在所不惜。
這就是淅川的移民,淅川的男人,具有強烈的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的淅川男人!周成保說,移民紀念碑后續的事情還有很多,需要逐步完善,更需要各方的支持與幫助。但能干到目前這種程度,他問心無愧。就像愛情,他對移民紀念碑突然中了魔,如《傳奇》中所唱,“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再也沒有忘掉你容顏”一樣,他發誓必定要把這件事情做到底。
如何把移民紀念碑打造成為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的宣傳教育基地,周成保有他的規劃。在這個園區里,將有參觀區、體驗區和培訓區之分,移民在這里參觀的同時,可以體驗從前的生活,參加磨面、壓水、犁地、捕魚等鄉間勞動,回味和領略老一輩親人在鄉間勞動的樂趣,還可以成為黨員干部學習和培訓的基地,觀看南水北調移民相關的紀錄片,進入有關南水北調移民書籍的閱覽室,進一步認識和弘揚南水北調移民精神,使這種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并向受水區各行各業廣泛傳播,讓移民豐碑成為移民精神教育的源頭和地標。
周成保去過山西洪桐,“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圣地,幾百年里,從這里遷徙四處的人們,每年都要回去尋根祭祖,聊解思念故土之情。
周成保有一個未了情,就是把淅川移民紀念碑建設成為像山西洪桐大槐樹尋根祭祖園那樣的地方,成為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的祭祀圣地。為此,他在周邊廣植綠樹,不辭辛苦,把一座座荒山變成青山。為了這個未了情,周成保說他愿意守護這個理想,與他的團隊用一輩子的時間守護這一庫清水,守護移民紀念碑這個南水北調移民的精神家園。
映象網·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掃一掃關注“映象網南陽頻道”公眾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