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團尋訪河大流亡時遺跡
荊紫關高中校長呂洲向采訪團介紹當年河大辦學情況
映象網訊(記者 孫喜增 通訊員 冷新星 王新)近日,河南大學“抗戰流亡辦學路線采訪團”一行十余人來到淅川縣荊紫關高中尋訪辦學舊址。采訪團一行瞻仰遺跡,采訪群眾,緬懷歷史,傳承愛國精神,深深的感恩和濃濃的情誼彌漫整個校園。
荊紫關高中與河南大學的歷史淵源,是一段橫跨半個世紀多的“佳話”。抗日戰爭期間,日寇入侵,山河破碎,民眾四散逃離。河南大學在困境中堅持辦學,輾轉雞公山、鎮平、潭頭等多地后,于1944年6月來到千年古鎮荊紫關。荊紫關人民用廣博、無私的情懷接納了為躲避日軍炮火、舉校逃難至此的河大師生。騰房子、供飲食、顧生活……民風淳樸的荊紫關人民為顛沛流離的河大師生提供了棲身之所。河大師生也為荊紫關高中(當時稱荊紫關高小)學生義務傳授知識、批改作業,用知識為山村學生打開了認識外面世界的大門。據資料記載,荊紫關高中舊址即為當時河南大學校本部及文學院、理學院所在地。患難中見真情,戰爭中凝友誼,河南大學與荊紫關高中的深厚情誼自此便根深蒂固。
2001年11月18日,在河南大學90年校慶之際,河大曾組織訪問團沿著抗戰流亡路線來到該校,并舉行了“河南大學荊紫關附屬高級中學”掛牌儀式。荊紫關高中在百年華誕之際正式加盟河南大學,歷經百年風雨而盼出彩虹現,飽經世事滄桑而贏得笑顏開。河南大學不僅帶來四臺先進的計算機和網絡服務器,幫助該校建立“校園網”,還為淅川縣經濟發展、教育振興提供了必要的幫助。河南大學與荊紫關高中的深情厚誼在時代的印證下,愈發清澈寧人、涌流不息。
14年后的今天,河南大學“抗戰流亡辦學路線采訪團”再次來到該校,追憶先賢抗戰辦學的不屈精神,回顧和該校牢不可破的深情厚誼。采訪團參觀了荊紫關高小舊址、千年皂莢樹、正在修繕的府臺衙門,并在“荊關學堂”大門前合影留念。
“古鎮人民對河大師生的無私幫助和大力支持,令我們非常感動,這段患難與共的歷史將銘記在每一個河大人心中,激勵我們奮發學習。”參訪團領隊王學春說。
校園里的皂角樹綠蔭繁茂,生機勃勃,訴說著這段不平凡的歷史。“兩所百年老校在戰爭中相互扶持、共歷風雨,在和平年代更加齊心協力,砥礪奮進,愿我們共同傳承愛國精神,一起書寫更加輝煌的新篇章。”拉著采訪團成員的手,荊紫關高中校長呂洲深情地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