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焦作訊(李博文)時下正是懷菊花收獲的季節,家住溫縣田馮吝村的王待見特別高興。她家種植的40畝懷菊花喜獲豐收,今年年收入可達8萬余元,這是她之前不敢想象的。
王待見家是典型的困難殘疾戶,自己是啞巴,丈夫是盲人。兩人勞動能力弱還要養活一個老人一個孩子,年家庭收入不足5000元。2015年,一家人開始在市、縣殘聯的幫助下種了30畝懷菊花,年收入6萬余元,今年突破了8萬元。王待見表示,“現在和正常家庭沒差啥,我這不光脫貧,收入可以說是致富啦。地是政府協調的,苗是政府給的,不會種還手把手的教,日子沒理由過不好!”
在焦作,像王待見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焦作殘聯采取技能培訓和產業帶動的方式計劃已培訓了四千余人,幫助兩千多個殘疾家庭實現脫貧。
博愛:縣農業服務業齊頭并進助殘脫貧。
開設焦作市殘疾人保健按摩培訓扶貧基地,盲人保健按摩培訓班里的學生還未畢業就已實現90%就業率。該培訓中心由市殘聯牽頭,學習生活于一體的全日制脫產學習模式。理論知識與實際手法練習相結合。由于殘疾人多有生活不便之處,學校專門配備生活老師,幫助同學打飯、上下樓梯。經3個月的系統培訓之后,這批學生將前往全國各地從事按摩工作,也有部分學生決定留在家鄉自己創業開店。校長劉大海負責任的表示,學校簽訂的每一份就業合同,他都會到實地考察了解,確保學生畢業工作的實際情況與合同相符。同時,學校也會以學生利益為重,親自出面和就業單位談待遇。
殘疾按摩師正在接受理論培訓
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杜安祿說,“即使按照焦作當地的標準,盲人通過培訓實現就業后,月收入也能達到2500元。按照當地年人均2800多元的貧困線標準算,盲人工作一個月就接近脫貧,工作半年就基本實現家庭脫貧?!蹦壳按俗龇ǖ玫搅酥袊鴼埪摰目隙ê椭С?把焦作確定為全國盲人充分培訓充分就業試點,取得經驗后,逐步在全國擴大范圍。
除了服務業探索外,博愛縣還在農業助殘上做文章。天賜蔬菜農業合作社利用蔬菜立體間作法大大提高殘疾人收入。經市殘聯考察發現,干辣椒市場廣闊且易儲存,小麥的市場一直很穩定。于是決定發展小麥與辣椒間作種植。通常來講每畝地種小麥可帶來1000元的經濟收入,實行間作法后,小麥和辣椒的互補生存使小麥受益仍可保持在每畝800元左右,而辣椒受益則達到7000元。此模式保證殘疾人種地所使用的辣椒苗是免費提供,種好的辣椒政府保底回收,濕辣椒每斤1元,干辣椒保底5元。由種到收,助殘扶貧貫徹始終。
除此之外博愛縣依靠山區地位優勢,在太行山區種植野生皂角刺,山區涉及全市5個縣市區,野生皂刺資源豐富,市殘聯依托皂刺合作社建立培訓基地,大力培訓皂刺剪接培育技術,并配套出臺四項優惠政策:當地免費為殘疾人提供荒山、免費進行培訓、免費提供接穗(嫁接在野生皂角上的枝條)、免費提供種苗、免費技術指導,每畝地補貼500元,收益全歸貧困殘疾人所有。今年開始,基地還負責保底收購,農戶可以出售給基地,也可以到市場上出售。該項目在博愛縣寨豁鄉先行試點,參加培訓人數達800人,近500人種植皂刺,種植皂刺30萬株。計劃3—5年時間,扶持979名殘疾人脫貧。
殘疾戶種植的皂角刺長勢優良
脫貧殘疾家庭送給殘聯的錦旗
孟州:最初扶持的殘疾戶今年每畝收入3000元。
孟州西部嶺區,地處丘陵,十年九旱。市殘聯把眼光瞄準了油料牡丹種植培訓。引進了耐旱、耐寒、耐貧瘠、喜陰的油料牡丹,農民種植效益大幅提升。殘聯與專業合作社結合,建立油料牡丹培訓基地,每畝地補貼1000元用于購買種苗,并無償提供培訓技術,鄉政府負責免費平整土地。截至目前為殘疾人開設7期培訓班,參訓殘疾人達698余人。扶持貧困殘疾人種植油料牡丹1100畝,輻射殘疾人種植達1500畝。效果廣而持久,今年最初一批殘聯扶持的貧困殘疾人種植戶每畝收益已達3000元。
溫縣:利用灘地土壤優勢發揚四大懷藥
依靠黃河灘上土壤條件開展四大懷藥種植,市殘聯積極與合作社協商,為殘疾人提供7項優惠政策,確保殘疾人利潤穩定無后顧之憂,促進殘疾人就業脫貧。1.免費培訓懷菊花、淮山藥的種植技術并提供全程技術指導;2.免費提供菊花種苗;3.對連片種植菊花的,資金不足的種植戶可以先賒銷化肥;4.采摘時基地負責找熟練工人同意采摘;5.包回收,菊花保護價每公斤5元,山藥每公斤12元;6.合作社可免費協調土地,種植戶到合作社承租;7.種植10畝以上20畝以下,市殘聯補貼1000元肥料,20畝以上補貼2000元肥料。今年共159戶殘疾人家庭種植700余畝菊花,1100余畝山藥,菊花每畝預增收2000-3000元,山藥每畝預增收4000-5000元。單懷藥種植這一項,焦作市殘聯就計劃用3—5年時間,扶持2815名殘疾人脫貧。
溫縣高峰農業合作社的懷菊花開得正艷
沁陽市的文佩飾品有限公司,主要產品為頭飾和數據線等。在市殘聯引導下,對貧困殘疾戶免費提供價格生產工具,免費技術培訓以及送材上門,到家收獲。同時成年工資發放到位,確保殘疾人的收入穩定。
焦作市殘聯建立實體培訓基地,開展實用技能培訓真正落實就業創業,促進實際收入增加推動實現脫貧致富。市殘聯將這幾個助殘培訓基地歸納為“六大脫貧模式”。即“一山”,在太行山區對野生皂刺樹進行優良品種剪接改良;“一嶺”,孟州市西部嶺區鄉鎮種植油料牡丹;“一灘”,在黃河灘區種植“四大懷藥”;“一園”,平原地區皂角樹與菊花、蔬菜立體、高效間作種植;“一網”,利用網絡為阿里巴巴培訓云客服工作人員;“一盲”,依托整合特教學校資源組織盲人開展保健按摩技能培訓。據了解市殘聯目前已確定山區模式脫貧222名貧困殘疾人、嶺區模式脫貧670名貧困殘疾人、灘區模式脫貧1353名貧困殘疾人、園區模式脫貧5127名貧困殘疾人,將1394名適齡且有就業意愿的盲人分解到盲人脫貧模式中,另有555名貧困殘疾人參加電商脫貧培訓,其中411名通過考試取得阿里巴巴工號的學員最高月工資達到4000元。根據市殘聯的工作計劃,到2017年年底,絕大多數貧困殘疾人實現脫貧,2018年全部脫貧。
殘疾家庭依靠小企業作坊進行頭飾加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