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名譽學部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顧問陳棟生
□本報記者王映
9月5日在北京,9月17日在鄭州,9月19日在北京——短短半個月時間,陳棟生已經參加了三次以“中原經濟區”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我非常贊同這個構想,非常愿意為中原經濟區鼓與呼!”陳棟生說。
陳棟生認為,在執行國家“十一五”規劃的四年多時間里,很重要的一個成就就是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顯著進步。促進這個進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找到了一個把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戰略具體落實的‘抓手’,這就是以經濟區規劃的方式來進行區域發展。在中部六省中,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省都有了這樣的規劃,而擁有一億人口的河南還是空缺。河南的崛起與中部的崛起密不可分,中部的崛起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希望中原經濟區能夠成為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濃墨重彩一筆。
“我之所以贊同中原經濟區建設,原因很淺顯。”陳棟生風趣地解釋道:“我們吃的面條,四分之一來自河南;在火車上買方便面,三碗有一碗產于河南。民以食為天,如果沒有河南的糧食保障,國家的安定就有了問題。”他認為,河南在規劃中原經濟區時提出,要走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產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非常切合實際。他說:“中原經濟區的構想涉及一億多人口,力爭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但是在河南這個農村人口居多的省份,種一畝糧食才賺幾百元錢,遠遠低于務工收入,所以才有那么多農民外出打工,這個問題一定要通過改革和發展來解決。”
對于如何建設中原經濟區,陳棟生也帶來自己的建議:“一定要結合中原特點,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城鎮化道路。在發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同時,也要發展中小城市和中小城鎮。小城鎮是城鎮體系之末,是社會主義新農村之首。農村要有衛生防疫站,要有相當質量的義務教育設施,這些是要集中建在小城鎮的,周邊的村莊離它不過三五里路,這就可以使廣大農民享受到現代文明成果,也是城鄉協調一體化發展之路。”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