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現在正在積極爭取將皖北整體納入中原經濟區的范圍中。”6月12日,安徽省加快皖北發展辦公室一位官員告訴記者。
皖北一個地級市發改委的官員向記者透露,目前安徽正在皖北構建 “三化”協調發展實驗區,希望能夠作為中原經濟區的先導區。
去年印發的《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加速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對中原經濟區的空間定位為“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
不僅安徽皖北,河南周邊包括山東在內的十幾個省市,都在爭取將更多的區域納入到中原經濟區規劃中。
各地政府積極參與的背后,是希望享受到國家給予中原經濟區的優惠政策。
據本報記者了解,中原經濟區的建設規劃已在制定中,今年年內有望下發。上述皖北官員稱,規劃正式下發后,經濟區空間范圍和優惠的政策就會更加明晰。
皖北西進
“去年看到有關中原經濟區范圍的討論中沒有宿州,市里很著急,當時還專門寫了一份報告給河南省發改委,闡述了宿州要加入的理由和想法。”宿州市發改委巡視員周恩永說,“現在主要是省里將皖北作為一個整體在做努力的爭取。”
今年全國兩會上,安徽代表團向全國人大提交建議,希望能將皖北地區列入國家編制的中原經濟區規劃。
安徽對皖北地區的規劃也在向中原經濟區靠攏。安徽一直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雙輪驅動”作為發展路徑。今年4月頒布的《加快皖北地區發展“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則提出了皖北地區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內容。
這正是為對應中原經濟區定位中的“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
“安徽希望能夠參照中原經濟區的規劃打造一個皖北的"三化"協調示范區。”一位皖北地方官員告訴記者。
安徽急切地想將皖北融入中原經濟區,是因為皖北一直是安徽的經濟洼地,這個區域占全省總面積的三成,總人口的近一半,其工業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盡管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但安徽當地的區域經濟專家亦指出,安徽的區域板塊處于分割狀態,為板塊之間的合作帶來很大不便。
按照規劃,到2015年,皖北地區生產總值要達到8150億元以上,財政收入突破10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超過2萬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速度高于安徽全省平均水平。
因此,除了用行政手段使合肥、蕪湖等南部經濟實力較強的城市對口支援之外,將皖北作為整體納入“國字號”的區域發展規劃無疑是皖北崛起更為實用的方式。
“融入中原經濟區,可以享受到國家區域發展的優惠政策。”一位皖北的官員說。
山東的熱情
事實上,對中原經濟區反應熱烈的不只安徽。
河南省常務副省長李克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意見出臺后,周邊地區的反應很強烈很積極,“包括安徽、山東、河北、山西等10多個城市,都先后跟國家發改委、國家有關部門和我省聯系,要求能夠"加盟"中原經濟區”。
山東省聊城市一位官員亦向記者證實,魯西南地區也正在積極爭取加入中原經濟區,“聊城是由市長親自牽頭”。
聊城市市長林峰海曾表示,對于聊城而言,加入中原經濟區后,一方面可以依托中原廣大的腹地進行市場開拓,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糧食、蔬菜精深加工等傳統產業上取得更大的發展,“可以說前景一片光明”。
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中原經濟區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基地,區域經濟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部地區人口和經濟密集區”。
實際上,無論是河南還是其沿邊區域,其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推進時期,發展速度幾乎都快于全國平均值。可以預見,中原經濟區的支持政策一旦坐實,這一區域將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
《意見》指出,中原經濟區將享受財政、金融、投資、產業、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有學者認為,這或許是中原經濟區對周邊區域最有吸引力之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