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09年底,我省工業增加值中69.3%為資源型重化工業。偏“重”格局未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刻不容緩。
結合我省省情,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堅持做大總量與優化結構相結合,增創制造業新優勢與促進服務業大發展相結合,壯大戰略支柱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新型工業化將成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推力。
主攻方向:優化結構
2009年,河南工業交出這樣一份“成績單”:一方面,工業增加值9900億元,即將跨入“萬億俱樂部”的全國第一方陣;另一方面,支撐門面、貢獻率達57.5%的,依然是食品工業、有色金屬、化工等幾副“老面孔”。
走出煤炭情結
作為一個新興工業大省,河南的“新型工業化”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從所占GDP的比重看,河南工業已從1980年的41.2%上升至2009年的56.6%,成為支撐河南發展的主力,但同時,在工業內部,產值位居前十的,還是煤炭開采以及與煤炭有關的金屬冶煉、電(熱)力、化工等高耗能產業,而且高耗能產業的增長率達到13.4%。
盡管我國已成為煤炭凈進口國,但是依賴資源、追求規模擴張的“煤炭情結”在一部分河南人心中依然如故。發展現狀和發展質量表明,對謀求中原崛起的河南人來說,新型工業化可謂任重道遠。
新型工業化以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和人力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為特征。有人計算過,傳統工業的效益是傳統農業的10倍,而新型工業又是傳統工業的10倍。
鑒于此,省委在制定我省“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強調,人均資源少、經濟增長長期粗放的河南,必須走新型工業化之路。
而要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優化結構是第一要務,是當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間的主攻方向。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在幾條戰線同時作戰。結合我省省情,《建議》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堅持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相結合,做大總量和優化結構相結合,壯大戰略支撐產業,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強化戰略基礎產業,增強產業集聚區的載體功能。
補強發展軟肋
從優化結構出發,基于發展現狀和競爭需求,我省的某些“軟肋”尤應著力“補強”。
用信息化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制造業提高設計水平、大型裝備產品智能化,都離不開信息化的參與、改造和帶動。傳統產業經過信息化實現高質、高端、高效,才可能繼續勝任我們的“當家產業”和“吃飯產業”。
優先發展以高技術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以技術密集、創新性強、高投入、高產出為特征,其成效有目共睹,是行業和地區競爭的高地。發展上所謂“優先”,就是在選擇排序上、資源配置上都應優先。
加快發展服務業。據統計,服務業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帶動就業增長兩個百分點,發展服務業自然有利于解除我省“就業難”的桎梏。另一方面,金融、物流和旅游已成為我省新型工業化的“瓶頸”或“短板”,因此,對現代服務業必須迎頭趕上。
總之,在產業升級和新型工業化進程中,優化結構是基礎工程,是關鍵動作,是內涵所在,將伴隨始終。真正完成結構優化,才能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提供競爭力和支撐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