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王偉賓
輿論監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在承認輿論監督是推動社會進步正能量的同時,不少官員卻難免會擔憂,甚至恐懼。
對此,多名官員認為,在新形勢下,面對問題唯有坦然,“有人造謠,自然也有人給你辟謠”。此外,還要順應潮流,爭搶“麥克風”,從被動到主動,占領輿論制高點。
樣本
政府“被謠言”和直面公眾質疑
2009年12月23日,一則附帶多張視頻截圖的網帖“河南官員把拆遷戶孩子扔下樓”在網上熱傳。
帖文說,“這些喪心病狂的官員,竟然可以松開手,用放任的手法去傷害一個不懂事的小孩!”一時間,輿論嘩然。
河南商報記者迅速采訪了當事雙方以及現場見證人,并拿到了現場拍攝視頻。
這段23秒的視頻顯示,“拆遷戶”站在房頂手持磚頭,與上來的拆遷隊員對峙,隨后被控制。一名站在房頂邊沿的孩子模樣的人,被兩名拆遷隊員提了上來,而非將其扔下樓。
雖然多數網絡曝光最終都得到證實,但類似有出入的事件并不鮮見,可以說是輿論新格局下,政府“被謠言”的典型樣本。
在官員受到舉報后多數保持沉默,由地方政府“背書”或發聲的背景下,更典型的樣本,是官員受質疑后,通過媒體回應質疑。
今年4月7日,陜縣政協主席等5名官員考察途中遇車禍死亡,很多網友評論說“死得好”,還有網友質疑這些官員清明節公費旅游。
面對洶涌的輿論,陜縣召開會議,分成若干小組應對。當天上午10點,他們第一時間發布通稿,掌握主動權。
7日下午,他們又接受相關媒體專訪。此外,面對媒體疑問,他們不嫌重復,有問必答,使得溝通充分,信息流動活躍。
陜縣宣傳部副部長蔡嘯虎說,對于此事陜縣沒有刻意隱瞞什么,經受住了媒體的調查。“有些網民的過激反應,是一種社會情緒的宣泄。在解釋后,大部分網民心態轉好,理解了。”
釋疑,再質疑,再釋疑……輿論悄然平息。
分析
擔憂和恐懼,并不能解決問題
“輿論監督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正能量。”在采訪中,多名受訪官員做出相似表述。
資深記者楊先生說,官員有其特殊屬性,必須接受監督,“如果非要界定輿論監督的邊界,一定是客觀事實。無奈的是,在信息化時代很難界定這個邊界。”
楊先生表示,官員“恐懼”輿論的原因,更多是害怕“躺槍”,比如楊達才事件。他因為在事故現象微笑,被網友揪了出來。“民眾表達訴求的渠道過于狹窄,通過正常渠道難以解決問題,使得網民只好去盯官員的手表、房產,進行曝光。”
河南某高校處級官員何正說,在輿論新格局下,因為網絡匿名和網民情緒化的特點,官員是弱勢的,“官員當然會有擔憂,甚至恐懼。”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行政學院教授表示,媒體上表達的民意并不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媒體上民意的表達和政府的監管之間一定存在著共同利益,也存在著大量可以共建和合作的地方。
這與多名官員的說法不謀而合:在現實中,擔憂和恐懼并不能解決問題,面對新形勢,唯有坦然。
面對網絡輿論,更需要坦誠溝通
網絡好比一把雙刃劍,作為一種監督方式,它揭露了真相、維護了正義、促進了反腐,這是有利的一面。此外,也有人利用網絡,打著監督的旗號夸大事實,讓網民對官員群體產生偏見。
一些黨政官員對網絡恐懼不已,究其原因,要么是心中確實有鬼,要么是信息公開意識不強、執政為民意識不強。
河南省某縣宣傳部長稱,這兩年在基層工作中,他的感觸是:面對網絡輿論,我們更需要一顆坦然平靜的心與之坦誠溝通。有人給你造謠,肯定也有人給你辟謠。有些黨政官員應該“開竅”,主動占領輿論的制高點。此外,官員“恐懼”輿論未必是壞事,反而會更加謙虛謹慎、廉潔自律。
在他看來,作為官員,要審視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新的輿論環境,是對每個人尤其是官員的挑戰,也是官員學習新本領、提高綜合素質的機遇。
面對網民的誤解,要少發牢騷,多干實事,因為逃避和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他說,作為宣傳部門,必須重視輿論,遇事要保持冷靜克制,主動與網絡媒體坦誠溝通、增強互信。通過展現事實、積極引導等方式,有效地化危為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