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歐洲人喜歡中國的絲綢,那是確定無疑的。據說他們還以為絲綢是直接從樹上摘下來的。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仔細一想無非是當時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絲綢體現了古典時代中國制造的一個基本特征——求取生活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可以想見,當時歐洲是生產不了這玩意兒的。
但是今天,互聯網讓信息與工藝技術滲透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絲綢已經不那么吸引歐洲人了,如果愿意,他們或許可以自己生產,或者,干脆搞代工,把工廠放在中國,他們甚至可生產出更好的絲綢或以前絲綢之路上的暢銷物。所以說,在互聯網時代,要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那些遍地叫賣的大路貨(普通貨物)必將失去對外輸出的資格。
傳統的絲綢之路,有兩個基本特征:一個是貿易品的精致化,用互聯網的語言說,叫極致化;一個是輸出地(或者叫集散地更合適)往往是國家政權中心,如當時的長安、洛陽或開封,這是由政權中心固化的制度資本。
所以,當我們提出要融入“一帶一路”時,光大聲叫喊還是不夠的,得想一想我們能拿出什么樣的極致產品來。
據著名的華人漢學家余英時先生的研究,精致物品的制造在早期工業經濟中占據著中心地位。那時在法國人和意大利人的眼中,英格蘭人與蘇格蘭人是粗野、無教養的蠻人。后來,英國覺醒后開始致力于改善本國生產品的品質,對建造蒸汽機、推廣煤的使用以及發展運輸等問題反而較少用心。余英時先生認為這是工業革命史上最精彩的一部分,它提醒人們工業文明的前途已不是簡單地追求一個量——即豐裕經濟,而是如何探求一種以人生情趣為中心的新經濟。
河南拿什么融入“一帶一路”呢?這要靠我們的創新精神。從進口角度講,是創新制度,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精美制造品的引進,不僅有助于中原從中借鑒,減少探索成本,而且,對人們生活品質、生活情趣的提高更是一種莫大的幫助。從出口角度來講,生產那種有地方屬性的精美制造品,是值得鼓勵的,這是創新的一部分。就像日本人曾經復制過茅臺酒的生產工藝及土壤條件一樣,但他們永遠生產不了原汁原味的茅臺。因此,那不可復制的河南味道值得期待!
(東方今報評論員 汪先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