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匠心 出彩中原】④牛雪平:從鉗工到專家,見證航空工業從“小作坊”到“高精尖”
習近平總書記以初心勾線,以匠心施彩,為全國人民描繪出新時代幸福民生大畫卷。
2016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國人的強烈認同和思考。
“青燈黃卷苦讀,熱血摯情堅韌”,匠心,成為專業主義和極致追求的中國式表達。工匠精神的內核在于匠心,匠心的骨髓在于精心營造、恪守執著。對于匠心的堅守,是古老中華文化的傳承,也是我們原本就溫柔敦厚的底蘊。
長久以來,中原大地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厚重文化,涌現出無數匠心企業和人物,對專業主義的堅持,對匠人精神的執著,一直就是河南人的立業之本。
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映象網通過記錄四十年中,四十個不同職業的普通人物,特別推出《致敬匠心 出彩中原》系列報道,用筆尖和鏡頭講述他們的砥礪深耕,默默付出。
記者 陳偉然 文/圖
今年是航空工業鄭飛集團機加工中心操作工牛雪平參加工作的第22年。在他的職業生涯里,他從一名普通的實習鉗工,經過努力學習成為數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到后來成為攻堅技術難題的技能專家,再到如今擁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工匠團隊”。而他從技工成長為“工匠”的過程,也見證了我國航空工業從“幾十個人圍坐工作臺”的作坊車間到如今全自動化的數控“高精尖”車間的飛躍。
兩根鋸條,打磨出的“匠心”
1993年夏天,正在靈寶縣124廠技工學校學習鉗工的牛雪平,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實習機會,“當時我們要為工廠加工一批零件,而每個人只有兩根鋸條可以用?!币驗殇彈l是易耗品,如果鋸條用完就意味著實習提前結束,為了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可能多地鍛煉“基本功”,牛雪平把這次實習機會看得無比珍貴。
在那個年代,加工一件零部件,大部分還需要人力來完成,“一個可能很小的零件,就需要十幾個人同時流水作業。”
牛雪平清晰地記得那個炎熱的夏天,他和同學們一起圍坐在工廠的操作臺上,悶熱的車間里,只有一臺風扇在不停地搖頭,而汗水也不停地往下流,盡管如此,他還是把每一件零件當作“藝術品”來對待,每一銼都極其認真地下手,生怕哪一下出了紕漏弄壞了鋸條。
“第一次見數控機床,感覺像看‘科幻大片’”
1994年,高考改革施行:自費上學,雙向選擇,所有考生均按統一標準錄取,新生一律繳費上學。雖然牛雪平成績優異,但是因為家庭困難,從技校畢業的他還是放棄了進修的機會,選擇參加工作為家庭減輕負擔。1996年,牛雪平技校畢業進入124廠(鄭飛集團前身)工作,因為在學校時表現突出,他被分配到最先進的車間——加工中心。“第一次見到數
控機床,感覺像看‘科幻大片’?!迸Q┢酵涣怂谝淮巫哌M加工中心的場景:在數控機床的操作臺里,一個機械手臂自如地在零件上來回移動,最神奇的是機械手臂可以按照技工編好的程序進行操作。牛雪平心想科幻電影里的場景也不過如此,“而我剛開始只是我跟著師傅當學徒,做著筒單的裝卸零件的工作。當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自己走上操作臺,過一把‘科幻大片’的癮。”
機會終于來了!進廠沒多久的牛雪平得到了一個考驗:幫師傅打磨一個零部件。因為上學時實習的經歷,牛雪平輕車熟路地完成了工作,“師傅拿著我打磨的零部件,對著昏暗的白熾燈看了半天,最后說了一句:小伙子不錯。”得到了師傅的認可,原本一年的學徒期,牛雪平只用了半年就轉正了。
得到了實際操作數控機床的機會,牛雪平倍感珍惜,從學習機床的編制程序,到逐步上手操作設備功能按鍵,他都非常用心地去對待,即使是一個簡單的操作動作,他都盡心去完成。
試水新設備,“就像馴獸師馴虎”
在二十世紀末的最后一個年頭,航空工業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中國航空工業通過型號研制,掌握了大量的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掌握了第三代戰斗機和發動機、渦扇支線客機、先進直升機的研發技術,取得了近百項重大科研成果,填補了我國科學技術的多項空白。技術革新的基礎是設備革新,2003年,鄭飛集團引進了第一臺五軸加工中心,作為世界先進的加工設備,當時全公司上下沒有一個懂五軸加工編程和操作的人。眼看設備來了沒人會用,當時已經是加工中心技術骨干的牛雪平,承擔起了為公司研究新設備的重任。
“我之前使用的操作中心是五面設備。而新來的五軸加工中心相對于傳統的三軸機床有更復雜的運動,這些都讓我這個剛接觸五軸加工中心的新手迷茫?!币驗槭沁M口設備,操作臺上所有的內容全部是英文,為了能更好地了解設備,牛雪平每天上班兜里都會裝一個電子詞典,“遇到不會的單詞,我一個詞一個詞的翻譯,一個按鍵一個按鍵熟悉,經過努力自學加不斷實踐,我終于能夠嫻熟地掌握五軸設備操作,并能編制較為復雜的加工程序?!?/p>
設備是一支老虎,而操作工就是馴獸師。牛雪平說,“征服”設備的過程,就像馴獸師馴虎的過程,“想要馴服老虎,你就要先了解它,了解它的脾氣、性格,然后再去馴服它,讓它做你想要的動作。”
愛琢磨的“毛病”,讓他攻堅無數技術難題
2008年,隨著航天技術不斷革新,對零部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牛雪平的工作也因此迎來了挑戰:一批新式航空零件在加工時出現了大批量的轉接梁斷裂。
“因為航天技術的發展,我們在制作零部件時,制作工藝也需要更加精密與細致。”牛雪平說,當時他腦子里全部都是怎么才能在加工時不讓轉接梁斷裂,“有一次回家做飯,雖然手上在炒菜,腦子里卻還是在思考這個問題,最后菜都糊了,才發現自己跑神了?!本瓦@樣全身心的投入終于有了回報,牛雪平在無數次實踐與思考后,徹底“根治”了這個技術難題。
2015年,公司原有的五軸加工中心工作臺行程只有1米,這個長度已經無法滿足新型號零件的加工要求。為了能解決這個問題,牛雪平開啟了沒日沒夜的“加班模式”,通過一遍一遍地嘗試技術改進,他大膽提出通過將裝夾的零件旋轉一個復合角度的辦法,圓滿攻克這個技術瓶頸。那段時間里,牛雪平在操作臺上一泡就是一整天,從來沒有夜里3點之前回過
家,“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地試錯,一遍一遍的實踐操作和思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牛雪平說,自己是個“愛琢磨”的人,平時在工作中如果遇到問題,他都會想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可能就是因為這個‘毛病’,才能讓我有機會想出解決難題的方法?!?/p>
從“技工”到“工匠團隊”
2014年1月,牛雪平被聘任為航空工業加工中心工種首席技能專家。同年,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以“牛雪平創新工作室”為平臺, 他帶領團隊成員緊緊圍繞企業科研生產重點和難點,通過打造工匠領跑、團隊合力、職工參與、凝聚集體智慧的創新模式,最大限度輻射創新工作室影響, 放大工匠效應。
僅2017年完成科技技術成果轉化31項,公司級技術革新13項, 職工技術創新增效項目14項,已申報專利2項,完成QC項目2項,累計創收 780萬元,節約資金1120萬元。2017年“牛雪平創新工作室”被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工作室創建以來,以項目為主線,在工作實踐中研究和創新,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效益,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計完成技術創新項目100余項,技術成果轉化達95%。完成技能培訓近2000人次,培養出機電系統特級技能專家2人、河南省技術能手4人,高級技師4人、高級工程師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