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解放、捍衛自由獨立的正義戰爭,是鏟除法西斯、保衛世界和平、拯救人類文明的殊死較量。在這場中國近代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范圍最廣和對手最兇殘、犧牲最慘重的反侵略戰爭中,中國人民實現了偉大的民族覺醒,迸發出空前的團結抗敵巨大能量,展現出氣貫長虹的抗戰精神,終結了百年來列強侵華的歷史。抗日戰爭不但是中國近代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而且是中華民族由災難深重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一、中國抗日戰爭的基本特點和歷史經驗
中國抗日戰爭歷時14年,經歷了局部抗戰和全國抗戰兩個時期。局部抗戰從1931年9月18日持續到1937年7月,不但是中國抗戰的開端,也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帷幕。全國抗戰從1937年7月7日開始,到1945年9月3日結束,分為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開辟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殲滅日軍150多萬人,受降日軍128萬人。中國在戰爭中付出巨大犧牲,人員傷亡達3500萬以上,按照1937年的比價,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更是超過5000億美元。
抗日戰爭體現出四個鮮明特點:一是全民性。抗戰期間,中國有4.74億人口,都直接或間接地卷入戰爭。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力推動下,曾經內戰不休的各派系軍隊捐棄前嫌、相繼出動,投入對日作戰;曾經政見對立的各黨派,結成抗戰同盟。抗日戰爭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二是艱苦性。日軍暴行滅絕人性。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是10年獨立苦撐戰局,此后也主要是靠自身力量抗衡強敵。特別是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孤懸敵后,僅得到下撥軍費約3000萬法幣,靠自力更生頑強堅持。中國抗戰成為二戰中最艱苦卓絕的戰爭。三是長期性。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中,中國是戰爭時間持續最長的國家。這是由戰爭雙方國力、軍力對比所決定的。盧溝橋事變爆發時,日本已經高度工業化,中國仍然是落后的農業國家。兩國、兩軍對決,日本意在速戰速決,中國則體大力虛,必須充分發揮地廣人多的優勢,通過長期的戰爭熬垮敵人。四是國際性。在抗擊法西斯侵略擴張的過程中,中國的局部抗戰是阻擊法西斯擴張的前哨戰。在戰勝法西斯的戰爭中,中國是反法西斯同盟與日本法西斯在亞洲大陸較量的主要戰場,中國軍民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主體力量。蘇聯、美國等國家先后派出軍隊與中國軍隊并肩作戰。來自20多個國家的國際友人參加了中國抗戰。中國的抗戰完全融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決定性因素。
中國的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過程最為曲折、勝利最為艱難的戰爭,是以弱勝強的典范,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喚起民族覺醒,實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把中國逼到了亡國滅種的境地。捍衛國家獨立、實現民族解放,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共赴國難、抗日救亡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使命,凝聚成誓死不做亡國奴的無敵氣概和不屈不撓的堅韌意志。民族意識的空前覺醒,奠定了中國抗戰勝利的堅實基礎。共產黨認為“民力和軍力相結合,將給日本帝國主義以致命的打擊。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國民黨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退無可退的時候決定實施“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的全國抗戰,并通過了《抗戰建國綱領》,但卻實行政府操控、軍隊主體的片面抗戰路線。共產黨則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明確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戰路線的具體內容,并躬身實踐,在敵后戰場形成了主力軍、地方軍、民兵自衛隊三結合的抗日武裝力量體制,構建起進行人民戰爭的組織形式。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中,中華民族從沒有像抗戰這樣民族覺醒如此深刻、民眾動員如此廣泛。共產黨堅持全面的全民族抗戰路線,將人民群眾抗戰的自覺能動有效轉化為堅持抗戰、奪取勝利的戰爭偉力,是人民戰爭真正的領導者。
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抗戰勝利的政治前提。毛澤東指出:“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2卷第511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改變近代中國“一盤散沙”狀況,建立各黨派同盟,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有效方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是國共合作抗戰,但國民黨始終擺脫不了反共滅共的階級局限和獨裁專制的思維桎梏,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即使有條件地開放黨禁,但排斥異己、限制民主,實行“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針,不斷制造反共磨擦,發動三次反共高潮,使得實現全民族抗戰的過程步履艱難。共產黨展現出以民族大義為重、抗戰大業為先的胸懷,表現出一個成熟政黨處理復雜問題的智慧和能力,率先提出“抗日救國”的主張,建立并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始終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從而解開了國共磨擦的死結,開創了全民族抗戰的新局面。為了民族大義,共產黨堅定地承擔起維護和鞏固統一戰線的政治領導責任,確定“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的原則,堅持在發展抗日運動與“抗日高于一切”的旗幟下解決與國民黨的矛盾磨擦,使國共關系即便出現皖南事變的重大危機也沒有破裂,維持了國共合作抗戰到底的局面,成為中國社會各種抗戰進步力量團結的軸心。沒有共產黨的倡導維護,就無法解決全國抗戰力量的凝聚組合問題,全民族抗戰的局面就不會形成。在統一戰線中,共產黨扮演著實際領導者的角色。
確定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實施正確的戰爭指導。全國抗戰爆發前后,國共雙方都提出并實施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但國民黨的戰略是“持久消耗”,把戰爭進程劃分為戰略退卻和戰略反攻兩個階段,強調“以達成‘持久戰’為基本主旨”,層層布防,力保要地,把取勝的希望很大程度寄托在美英等大國參戰。共產黨的戰略則是持久制勝,將抗戰過程分為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強調戰略相持階段“將是最困難的時期,然而它是轉變的樞紐”,并提出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相結合等一整套戰略戰術,為中國抗戰勾畫出清晰的路線圖。共產黨把持久制勝的基點堅定地放在“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實行人民戰爭、形成犬牙交錯的長期而廣大的戰爭狀態之上。特別是在敵后抗戰最困難的時期,強調采取“熬”的戰略,以黨的一元化領導整合各種力量,在根據地實行“十大政策”,以人民戰爭的整體戰抗衡敵人的“總力戰”,不斷壯大自身、削弱敵人,“熬”出勝利的條件。持久戰是中國抗戰的制勝要髓。正因為國共雙方都堅持了持久戰的指導方略,中國抗戰才能夠持久取勝。也因為雙方在持久戰的理解和實施上差異很大,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才會局面迥異,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創造兩個戰場戰略格局,能動把握戰爭主動權。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和游擊戰爭與國民黨主導的正面戰場和正規戰爭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是中國抗戰的顯著特征,是日軍在中國陷入泥沼而無法獲勝的根本原因之一。國民黨軍擔負著正面戰場的作戰任務,全國抗戰前期對粉碎日軍速戰速決企圖貢獻很大。但國民黨軍作戰機械呆板,硬拼實力,直到抗戰勝利也沒有組織起戰略反攻,始終無法扭轉正面戰場的被動態勢。開辟敵后戰場,開展游擊戰爭,是共產黨對抗戰勝利的偉大貢獻。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麻雀滿天飛”,“向一切敵人占領區域發展”,迅猛實施戰略擴張,在華北、華中和華南敵占區開辟出廣闊的敵后戰場,形成了中國抗戰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并存的戰略新格局,從而扭轉了因國民黨軍作戰失利而造成的戰爭頹勢,盤活了中國抗戰的棋局,迫使日軍陷入顧此失彼、兩面作戰的境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日軍最多將其在華兵力的75%(不含關東軍部隊)和幾乎全部偽軍投入敵后戰場,敵后戰場逐步上升為主要戰場。共產黨開辟敵后戰場、領導游擊戰爭,使游擊戰“從戰術范圍跑了出來向戰略敲門”,在人類戰爭史上“演出空前偉大的一幕”。
結成反法西斯國際同盟,爭取廣泛的國際同情和支援。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中國奪取抗戰勝利的重要條件。全國抗戰爆發后,共產黨準確預測到,新的世界大戰將把許多國家卷入進去,抗日戰爭將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積極發表宣言呼吁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統一戰線,堅持抗日戰爭至完全的勝利”。1941年10月,“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正式成立了“延安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國民政府的抗戰外交積極爭取外國援助,與同盟國家重新構建起相對平等的關系,為抗戰創造了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利益把中國和世界各國聯系到了一起。抗戰勝利是中國軍民浴血奮戰的結果,也是世界人民相互支持、共同戰斗的成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