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情援建,播撒中原愛心,河南鄉音已經與巴蜀俚語水乳交融
“親愛的,請允許我做你的燈。如果,你夜里開車走在深山的路上,我是你車上的眼睛,為你照亮那一路的碎石和滑坡;如果,楓順停電了,請點上一根紅燭好嗎?看,那是我思念的淚珠,伴隨著你的孤獨,正顆顆滾落……”這是河南援建干部、江油市楓順鄉黨委副書記秦旭晨的妻子郭艷珍寫給丈夫的一首小詩。
河南援建者在江油承受的艱辛,非常人難以想象。他們離別親人、水土不服、生活工作條件簡陋,有時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秦旭晨的女兒來災區看望爸爸后,在日記中寫道:“走在從江油市到楓順鄉的山路上,我提心吊膽,石頭懸在空中,搖搖欲墜。爸爸住的房子幾條裂紋清晰可見……”
安陽豫北水利設計院工程師李宏亮在一次勘測中不慎滑墜10多米,頭破血流被送進醫院,次日他又重返工地;李江宏在江油期間,父母先后去世,卻沒能見上父母最后一面;
河南省建設廳總工張達瞞著妻子來到前線,而在他來江油的5天前妻子剛做了大手術;
河南省衛生廳張林舍下剛出生的孩子奔赴災區,同事們給他的孩子起名“張援建”;
河南省第三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言志的母親去世,而他因忙于工作無法回家見上一面;
掛職干部苑黎民到石元鄉后,踏遍了石元的山山水水,走遍了8個行政村39個村民小組,遠的村需爬山四五個小時,路上毒蛇出沒,巖石松動,險象環生,他卻在這種環境下走訪了群眾500多戶。他同時還擔任石元小學校外輔導員,資助兩個家中失去親人、生活困難的小學生郭鵬和郭春艷;
掛職干部吳潛與青蓮鎮太白村二組鄧貴瓊家結成幫扶對子,資助其上川農大的兒子。他在災區開設的“愛心賬戶”被媒體傳為佳話;
掛職干部武都鎮張平懷,把自己“釘”在援建項目工程上,母親病重時卻無法回家,而后來,他母親成了植物人;
掛職干部文勝鄉賈久用在暴雨之夜冒著生命危險通宵奔走在崎嶇山路上指揮群眾轉移;
翁建春、徐秀芝夫妻兩人將正上高中的女兒留在了老人身邊。翁建春在二郎廟鎮掛職,在搶險過程中險些被泥石流沖走。徐秀芝到二郎廟鎮明鏡中學進行義務支教,并真誠關心失去父母關愛的學生,被學生親切地稱為“徐媽媽”……
厚重的中原文化孕育了勤勞、智慧、勇敢、善良的河南兒女。每一個援建人員,都有一個感人肺腑、動人心魄的故事。他們舍小家,顧大家,遠離自己的家鄉,把江油當做第二故鄉。他們為完成援建工作“冷落”了父母妻兒,在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的偉大實踐中,用行動詮釋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原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對此高度評價道:參加援建工作的全體同志很努力、很辛苦、很爭氣!
如今,江油的鄉村變了,江油的城鎮漂亮了,而河南的援建者卻黑了、瘦了,甚至病倒了。從抗震救災到援建基本完成,河南先后有兩萬多人次奮戰在江油。他們始終堅守:將群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以群眾滿不滿意作為工作的評判標準,牢記河南鄉親“不但要交滿意答卷,還要交滿分答卷”的重托,捧出心來,交給災區。
河南援建者是樂觀而堅韌的,他們不怕苦,不怕累,俯下身子真抓實干。盡管條件艱苦,但沒有一個人叫苦,沒有一個人畏懼。工作時間“白加黑”、“五加二”,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大家從無怨言。他們精打細算,節減每一筆開支,辦公、住宿配置因陋就簡,最大限度地厲行節約,積極主動與江油有關方面協調溝通,體現了良好的合作精神。河南援建者沒有向江油方面提過任何要求,河南人厚重、豪放大氣的優點留在江油人民心中。
援建干部張平懷說:“來江油掛職支援災后重建,是機遇,是緣分,更是使命和擔當,是沉甸甸的責任。”他們把這段經歷當作財富真情援建,共同譜寫援建華章。如今,河南人特有的一言九鼎的“中”,已經成為江油干部群眾新的承諾方式。河南鄉音,已經與巴蜀俚語水乳交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