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應該延長退休年齡?這個問題因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稱人保部)官員近日的一段模糊表態,再度引發輿論熱議。最終,人保部作出目前不會調整退休年齡的明確回應,風波告一段落。
“我國對退休年齡的問題還在進行研究。”2010年9月10日,在國新辦舉行的《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白皮書的發布會上,人保部副部長王曉初面對推遲退休年齡的提問時作此表態。這立刻激發了退休年齡將要調整的猜想。
一片反對之聲。網上一項關于“你支持推遲退休年齡嗎”的調查,20萬網友參與投票,92%投了反對票。
國外的情形也頗相似。就在9月7日,為抗議法國政府推出的退休體制改革法案,據稱有45萬法國人參加游行示威活動。
面對輿論的反應,2010年9月15日,人保部有關負責人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明確表示,有關部門目前只是在研究一些“延遲退休”的建議,并不代表現行退休年齡規定即將更改。
此前的9月13日,人保部養老保險司的官員也向本刊記者確認,當前不會有相應的政策出臺。
但不少學者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強調,延長退休年齡近年來被頻繁提及和關注,體現了中國現在老齡化危機日趨嚴重,且缺乏有效的應對策略。延長退休年齡常被看做應對養老金缺口最為立竿見影的辦法,但因其牽涉眾多普通勞動者的利益,往往也是最后的選擇。
老齡危機應對乏力
上世紀末至今,作為應對老齡化的一項措施,延長退休年齡屢被提出。
一個最主要的壓力,來自現有養老保險制度。為應對老齡化壓力,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對企業養老保險體系從現收現付制向基金積累制轉型。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在企業全面實行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
所謂“現收現付制”,就是用當代勞動者繳納的養老費支付退休勞動者的養老待遇,當年提取,當年支付完畢,不做任何積累。這一制度所對應的社保基金賬戶,是一個用全社會工作一代當期繳納的養老保險費來支付退休群體養老金的統籌賬戶。
隨著生育率降低,人均壽命延長,工作一代需要供養的老年人越來越多。截至2009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達到1.67億,約占總人口的12.5%,贍養比已達到11.6%,即每100名勞動人口要負擔11.6名老年人。有研究推算,到2020年,中國的退休人員將超過1億,在職職工對退休人員的比例低至2.5∶1。
基金積累制,則是指一個養老金計劃的參加者,通過他及其雇主在其工作期間繳費,把一部分勞動收入交由社保經辦機構,建立相應個人養老金賬戶,并將這些不斷積累的資金用于投資,等參加者退休后,該基金再以積累的養老金和投資所得回報向他兌現當初的養老金承諾。這是一種把勞動者工作期間的部分收入轉移到退休期間使用的制度安排,即把以往代際撫養模式改為勞動者自我供養。但這一安排能夠成功的前提,是基金自身能夠有效保值增值。
目前,中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統賬結合”模式的運作方式為: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20%繳費,進入社會統籌基金,實行現收現付;個人每月繳納工資的8%,進入個人賬戶累積,以培養個人責任意識并緩解統籌基金壓力。學界對此種模式頗多贊揚,稱其“既能緩解未來養老金支付危機,又能夠實現代際再分配功能與激勵功能的結合”。
而事實上,這一美好愿景很難實現。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缺口過大,而養老保險基金個人賬戶又缺乏保值增值的能力,養老保險制度轉軌的進程處于進退兩難的狀態。
大量個人賬戶基金用于彌補統籌賬戶的空缺,形成了空賬,有學者測算認為缺口高達1.3萬億元。雖然政府逐步開始用財政資金進行填補,但遠遠不夠。
本世紀初以來,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注資,開展做實“個人賬戶”的國家試點,但截至2009年底,13個做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省份,所積累的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不過1569億元。雖然目前統籌賬戶有著超萬億的結余資金,但若將其用于填補個人賬戶,統籌基金現收現付的壓力將立即顯現。
與此同時,逐漸擴大的個人賬戶并沒有保值增值的能力。在這部分基金中,中央財政補助的部分已在2006年底交由社保基金理事會委托管理,而地方政府自籌的財政補助以及個人賬戶繳納的資金,根據現有規定只能存銀行、買國債。在某些省份,目前這筆補助資金其實僅納入財政專戶保管,每年根據活期存款利息登記收益。
據測算,當前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實際收益率不足2%,而2005年以來的加權通貨膨脹率為2.22%——這意味著養老保險基金不僅未能按制度要求實現保值增值,反而處于縮水狀態。個人賬戶基金運營管理的方案已醞釀多年,然而遲遲未有出臺跡象。
據本刊記者了解,一直傳說今年出臺的個人賬戶投資辦法目前將繼續擱置,年內恐難出臺。而個人賬戶最終的支付差額,仍需統籌基金負擔,反而加大了統籌基金壓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