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保部副部長王曉初表示:“到2035年,我國將面臨兩名納稅人供養一名養老金領取者的情況。”他同時表示:“對是否延長退休年齡還在研究,需綜合考慮人口結構和就業情況。” 此言一出,立即在社會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關于“是否應該延長退休年齡”的話題再度引發熱議。有網站統計,目前關注此事的網民已達到幾十萬人。
其實,“晚退”引發的爭論早已有之。2009年,包括人社部在內的一些高級官員和各地知名專家還曾提出采取“小步漸進”方式延長勞動者的法定退休年齡,也就是說“每三年延遲1歲,逐步將法定退休年齡提高到65歲”。然而,也有很多人對此持反對意見,一位下崗職工感嘆說:“一把年紀工作多難找啊,就盼著退休能領到養老金,如果再延遲退休,我們的日子就更難過了。”
【推遲原因】
“晚退”緩解養老金收支壓力
為什么要延長退休年齡?原因在于應對老齡化。當前,在我國社保體系中,養老保險面臨的難題較多,養老金缺口巨大。有專家測算,如果延遲退休,本該拿養老金的人不僅不拿錢,還要繼續繳納養老金,這樣一來,退休年齡每延長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因此,“晚退”可以說是緩解養老金收支平衡壓力的一劑“猛藥”。
【本市現狀】
實際退休年齡遠低于現行標準
那么,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真的會延長嗎?市人社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資深人士對此的第一反應是:“目前,職工的實際退休年齡已經遠低于現行的退休年齡政策,再延長退休年齡是不太可能的。”
據了解,我國實行男女退休年齡不同的政策:男職工60歲,女職員55歲,女工人50歲。這一規定從1958年起定型,一直沿用至今。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子女頂替父母工作、內退、下崗、買斷以及一些特殊原因造成提前退休的情況,使包括本市在內的許多城市,職工實際退休年齡遠低于國家現行的退休年齡。因此,一些資深人士表示,在現行退休年齡規定都沒有實現的情況下,更不要說實行延長退休年齡的政策了。
【專家觀點】
不宜“一刀切” 建彈性退休制
天津市社科院專家郝麥收表示,我國應該建立有差別的退休制度,也就是說,不同的工種或職業,應該規定不同的退休年齡,不宜簡單“一刀切”。比如,一位專攻尖端科技的教授,60歲正是他工作的“黃金階段”,如果規定他退休,可能就是在浪費人才。其實,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是如此,他們大多擁有博士以上學歷,畢業時就已經接近或超過30歲了,而一般市民從22歲左右就開始工作了,所以可以讓這些科研工作者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繼續發揮作用。如果是在一線工作的勞動者,超過60歲就已經無法在從事大量體力工作了,所以不應再延長他們的退休年齡。
對此,國家有關部門也表示,在明確最低退休年齡的基礎上將研究建立彈性退休制度,建立養老金水平與退休年齡密切掛鉤的計發辦法,遏制不合理的提前退休現象。
新聞深讀
誰在打延遲退休的算盤?
事業單位壟斷企業職工:
退休后收入“打折”多
調查發現,一些在壟斷企業就職的職工以及在事業單位身居要職的人士,絕大多數對延長退休年齡持肯定態度。首先,這些人主要從事技術管理等腦力勞動,即使到了法定退休年齡仍能勝任現在的工作。而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在崗和退休的待遇差距很大,一旦退休,收入就嚴重“打折”,因此,他們希望能晚一點退休。
勞動保障部門的有關人士也坦承:“在事業單位就職的,特別是擔任中層以上領導職位的人,最不愿意按現行規定退休,因為在職的收入遠遠高于退休金。”
高級知識分子:
事業巔峰期退休太可惜
不少高級知識分子、科學家、高層管理人士以及專業技術人才普遍認為,現在的退休年齡正是他們在崗位上出成績的年齡,因為正處在事業的頂峰不愿意退休。一位專家級婦產科醫生表示,現在患者到醫院都希望找專家、主任醫師,但一般來說,要成為主任醫師、專家,年齡都在五六十歲左右。可遺憾的是,當他們的經驗和資歷達到這個水平的時候,卻也到了退休年齡。
南開大學應屆博士生小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正常的讀書年限計算,博士生走上工作崗位時已近30歲,如果55歲退休,在崗時間只有25年左右,而55歲正是一個人經驗成熟、工作得心應手的階段。“如果在貢獻期就讓我退休,不再為社會產生直接效益,等于浪費了巨額國家資產。”
離退休返聘人士:
姜是老的辣年輕人難替代
調查發現,贊成延長退休年齡的人,大都是在管理崗位、科研崗位、技術崗位。在日前本市舉辦的一場人才招聘會上,離退休人員就成為部分用人單位爭搶的“香餑餑”。有企業明確表示:“本公司欲招聘技術嫻熟的車間技術人員,月薪2500元至3000元,退休老工人優先。”
“離退休人員返聘并非是和大學生搶飯碗。”62歲的高級設計師白先生認為,返聘人員在原有崗位上發揮著年輕人無法替代的作用,實現了人才資源配置的最優化,“返聘離退休人員可以起到傳幫帶作用,把長期積累的經驗傳授給年輕人,幫助年青一代的快速成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