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新征程】H5|《學習十九大,廣電十九談》之六:綠色是生存之本
【編者按】沿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譜寫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11月15日起,河南廣播電視臺推出《學習十九大 廣電十九談》大型系列評論,今天播出第六期。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章中增加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述。這是建黨以來的第一次,足見我們黨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強。
我國環境保護機構已成立四十多年。然而,生態環境卻一直沒走出“破壞—治理—再破壞—再治理”的惡性循環。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對生態文明作出了重要指示: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曾經是大氣污染重災區的河南,痛定思痛,先后打響了防治大氣污染、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僅今年以來,就依法依紀問責4454人次,其中依紀追責3546人次,依法行政拘留822人、刑事拘留87人。這種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做法,遏制了環境惡化,改善了大氣質量,形成了“污染有罪、保護有功”的輿論環境。
前些年環境破壞日趨嚴重,既有法紀上的疏漏,更有觀念上的扭曲。制止對環境的破壞,要靠法紀震懾;喚起保護環境的自覺,非徹底改變觀念不可。
其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是文學比喻,而是嚴謹的生態表述。潔凈的空氣和水體、無毒無害的土壤,是人類持續生存的根本。一旦嚴重污染,縱有金山銀山也難以挽回。留住綠水青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為了“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而不是為了找一個新的生財門道。
其二,生態文明建設是“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的應有之義。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長期來看,絕非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環境好了,經濟發展只會更快更健康。否則,怎么解釋發達國家在藍天白云下,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比我們高得多的事實?就是我省,大氣質量明顯好轉后,今年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樣增長了近百分之十三。
由于生態建設欠賬過多,強力治污難免或多或少影響經濟指標。做到經濟增長與生態建設同步,當然最好。經過努力,一時做得不理想,也要辯證看待。習總書記2013年對河北省領導班子說,生產總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但在綠色發展方面搞上去了,那就可以掛紅花、當英雄。反過來,那就是另一種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