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新征程】H5|《學習十九大, 廣電十九談》之三:全新判斷 更高要求
【編者按】沿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譜寫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11月15日起,河南廣播電視臺推出《學習十九大 廣電十九談》大型系列評論,今天播出第三期。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個全新判斷里,矛盾的雙方是“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
而三十六年前,中央是這樣判斷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矛盾的雙方是“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
將滿足“物質文化需要”,提升為“美好生活需要”,不僅是對人民群眾更高層次需求的定位,也是造福于民的更高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對自身更高要求的自覺。
將“落后的社會生產”提升為“不平衡不充分”,不僅標志著我國生產力水平達到了嶄新高度,更標志著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后,我們黨治國理念和理政能力的一次偉大飛躍。
指出矛盾,是為了解決矛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的系列講話和治國方略,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指明了方向;中央的頂層設計,為全國提供了政策路徑。
當前,對于河南各地的領導者來說,首先要弄明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什么。換言之,群眾心目中還有哪些“不美好”的地方,哪些“更美好”的訴求。尤其在公共產品供給和社會管理上,務必以群眾的意愿為意愿,而不能只憑著官員的主觀愿景,“拍腦袋”上項目。官員操了心,財政花了錢,還惹得群眾不滿意,這樣的事再也不能干了。
這要求我們下真功,出實招。河南這么大,各地既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方面的共性需要,也有其他方面的明顯差別。我省最強縣和最弱縣,經濟總量相差12倍、財政收入相差13倍,物質需求的層次和輕重緩急,絕不相同。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消除“不美好”,實現“更美好”,就是化解不平衡、補齊不充分,就是大局意識,就是為全局協調發展做出的大貢獻。
解決社會主要矛盾,萬萬不可丟掉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不可忽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的歸市場,行政的歸行政。有些干部“包打天下”的舊思路,只會“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十九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論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一切發展問題的“綱”。綱舉才能目張。所有黨員干部,都要對照實際,深學之、細謀之、踐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