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印發有關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的通知。隨該通知一同公布的部分地區跨省生源計劃調控方案顯示,江蘇計劃在2016年高考中調出38000人,湖北調出40000人。
之后,這一方案引起了江蘇、湖北部分城市家長的不滿,他們聚集起來向當地教育部門表達訴求。雖然在第一時間,兩省教育廳也都做出了解釋稱,調出計劃不影響本地的高考錄取率,不存在“減招”。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反而繼續加大了家長們的憤怒,因為許多學生家長質疑存在兩套話語體系下的偷換概念情況,教育主管部門繼續深陷輿論泥沼。
輿論一邊在燒,家長一邊在爭,線上到線下都不讓人輕松,教育主管部門也很頭疼,很是被動。至于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這個事,又該如何評論呢?首先,我們要了解,“減招”這個話題涉及一項國家政策——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
根據教育部官方的回答,由于歷史形成的高等教育資源布局不平衡,部分省份高等教育資源相對不足,各省高考錄取率存在差距。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做出了“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的決策部署。2008年,教育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啟動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每年專門安排增量計劃,由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豐富、錄取率較高省份的高校承擔,面向高等教育資源不足、錄取率較低的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招生。
“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可以緩解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帶來的不公平感,也能夠均衡高等教育資源使用情況。可是“這樣”的追求“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目標,是否就真的能夠“促進教育公平”?這個答案仍然存疑。至少從這些家長的反對聲來看,至少這項政策在生源調出地是遇到很大阻力的,且該政策推行了那么多年,所以不妨將近期的情況看成是一種“久怨”情緒的爆發。
考慮民意支持度和滿意度是決策部署的一道前提,不管做了怎樣的選擇,必然要考慮到相關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不至于面對突發輿情時太過被動。
就我看來,“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教育公平”這一決策沒什么問題,符合國家與人民的利益,符合社會長期發展的利益,符合社會主義制度下對每一個人最大公平化追求的利益。既然沒問題,那么為什么會有人反對,他們反對的到底是什么,這里的問題又出在哪里?
問題在于以什么樣的政策去落實和推動頂層的決策部署。出自于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需要的決策是與人民的利益站在一線的,可是具體到出臺什么政策去落實就成了一個難題,十分考驗政治智慧。我們必須問自己,這樣的政策是否考慮到了時代背景、社會背景、受眾背景的需要?也要再問問,一項政策經過了什么程序出來的?是否經過調研,是否發現了問題,是否做好政策解釋,是否符合公眾的意愿,是否符合社會的安穩,是否符合政府執政為民的出發點?
政策不能悶在“小圈子”里生產,要廣納民智,多聽取民聲。做產品還得考慮受眾體驗和市場反饋,更何況是關乎百姓利益的國家政策。當然,也不是說百姓覺得不好的政策就是不好的,如果是因為一些誤解和認識差距造成了矛盾和不愉快,那么就該做好宣傳思想工作,不求循循善誘至少也得說個通徹清晰,最大化地促進共識的形成。
很多人在考慮政策的時候,往往只是從大方向著眼考慮到落實決策部署的重要性,而沒有關注到或者說忽視了底下的民意動向,這就勢必會造成一種“割裂”現象。割裂的正是公眾同黨和國家的關系,讓一項好政策得不到支持,得不到理解,使得現實結果同頂層設計的初衷背道而馳,豈不怪哉?
具體落到“減招事件”上,“減招”是不存在的,其實是信息溝通不暢和誤讀造成的。最大的問題在于官方話語體系下的“官腔”把不準老百姓的脈。我們必須先弄清楚的是,家長反對的到底是什么,反對的到底合不合理,這是否具備普遍共鳴的訴求?然后要仔細分析,這其中是否有問題,有問題就要進行改正,沒問題就要做好解釋,不能讓政策跑到公眾接受前,也不能讓解釋工作落于政策后,有關部門還應當加強同媒體的溝通,避免由于記者對政策產生誤解進而使得報道誤導輿論。
無疑,“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在現階段是沒問題的。只不過在更遠的未來,我們要考慮的應當是怎樣提高和增強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水平,而不是用“外借”的方式“尋公平”,因為其本身并不會實現質的跨越,不能打破和改變高等教育資源布局不平衡的問題。
我們可以再看得深一點,“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其實并不是單純的教育強省“幫助”教育弱省的行為。一些教育強省生源人數有減少趨勢,本省的高校招不滿人,造成教育資源的空置和浪費,把這些計劃招生的名額調出給西部地區,是否是滿足了這些院校自身的需要呢?
中國畢竟是一個人口大國,這是不能夠忽略的事實和國情,合理促進教育資源的利用和使用,能有什么問題?再打個比方,兩個朋友在沙漠中的兩處地方發現兩處水源,一個人裝滿了瓶子看著水還有多,另一個人水裝完了瓶子還沒滿,于是前者就叫后者來他那裝剩下的水,這樣子難道有問題?
如果你還覺得“跨省生源計劃調控方案”不公平,你不妨思考,這樣的教育政策是否真的“很”不公平,從另一方面又是否促進了更大的公平,最終受惠的是否還是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社會受惠了,是否關乎到我每一個人的利益(經濟、文化、道德、穩定等方面)?以一顆體諒的心,以一種大局的視野,以一種包容的胸襟,去看待“公平”很重要,我們應當理解從教育發展出發的大視角。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滿臉童真童趣的幼兒園小朋友已被推上高考的起跑線……”日前,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黃全愈在《中國青年報》撰文稱,中國許多家長正有意無意地把“早學”“多學”當成了“早慧”。其實,“起跑領先”只是讓孩子在裁判的槍聲未響之前“偷跑”。
會議確定,對民辦學校符合條件的學生,按照當地同類型公辦學校標準給予補助。
今年的高考,格外牽動人心。面對期待與矚目,進一步完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提升高考命題的科學性,提高考務組織能力、確保考試安全進行,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補償農村生的高考公平,不管怎樣補償,能進重點大學的學生畢竟是少數,整體提高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讓所有農村生都接受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才是真正落實教育公平。這次國家出臺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抓住了影響鄉村教育的重點問題,也開出了藥方,包括提高教師的待遇,以及改革鄉村教師的職稱評審等。
日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布了各自針對農村考生的招生計劃,優惠政策之多,下降分數幅度之大,迅速引發輿論關注。比如北大“筑夢計劃”涵蓋了27個專業,清華降分錄取的分值為30至60分。這些舉措,擦亮了教育公平的底色,也為農村孩子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人生牧場。
3月1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答中外記者問時表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是一個改革。” 可以說,改變貧困子弟的命運,讓更多年輕人出頭,這是李克強時刻牽掛的大事,也是本屆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
多問問群眾的獲得感,以之作為試金石,去檢驗改革的成效;梳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經召開的十次會議的內容,不難發現,“落實”是總書記念茲在茲、一再強調的重要課題。
決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大計的兩會將于3月初召開。2015年元旦春節以來,中紀委反腐馬不停蹄,依法治國、從嚴治黨的利劍始終高懸,百姓強烈期待推動反腐常態化、制度化。
年終歲末,一條消息格外“搶眼”: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指標測算,我國農村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居9個人口大國首位。
希望教育咨詢委員勇于擔當,堅持真理,圍繞改革深入調研,切實肩負起為國家謀大計、為教育獻良策的神圣使命。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繼續加大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和農村傾斜,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使更多農家子弟有升學機會。以公平正義的姿態,把“占GDP4%”的教育預算用好,把教育競爭力的短板補上、把歷史的欠賬還上,中國教育就有望在公平正義的基礎上,爬坡升級、超越過往。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教育方面曾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
現在,中國教育最需要的不僅僅是錢——盡管我們仍然希望,在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終達4%的基礎上,更向世界平均水平4.9%靠攏——更重要的,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勇氣。非有“事不避難、敢于擔當”的改革勇氣,不能使教育成為中國夢的最大造夢空間。
教師節即將到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日來到大連看望大連第二十中學新疆班師生,并與大連市支援西部地區及西部在大連進修的教師座談。李克強在與教師座談會上指出,促進教育公平就是解決城鄉差距,區域差距,這也會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讓我們的發展更加平衡。
小學、初中、高中,18歲的孤兒梁六一在成都鹽道街外語學校學習已經有10年時間了。10年的默默關懷與努力讓一名孤兒實現自己的重點大學夢,我們看到了教育公平給予實現中國夢的最佳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