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供給側改革作了詳細闡釋;五月,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的重要講話中,對供給側改革作出重大部署。(6月1日 新浪網)
受國際大環境深刻變革和國內“三期疊加”的深度影響,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形勢下,推進供給側改革,既是解決發展難題的時代要求,也是促進發展、改善民生的“必答題”。
習近平強調,推進供給側改革,“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習近平提出這四個“不能”,是對供給側改革重要性和緊迫性的深刻闡述,給我國的供給側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當中國經濟增長從高增速放緩到中高速,有些人患上“速度焦慮”,有些人感到“轉型迷茫”,也有人憂慮自己的“錢袋子”。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深刻認識、準確把握、清晰判斷,明確要,給新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找準了“定盤星”,給全國人民的心理裝上了“千斤秤”,為全國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各項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強大武器。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竟發,勇進者勝”。站在時代的起點,我們必須認清新常態新趨勢新機遇新任務,主動認識、主動把握、主動克服、主動作為,堅決克服“速度情節”、“換擋焦慮”,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厚植創新后發趕超優勢,念好質量和效益“中心經”,答好供給側改革“必答題”,在新常態下搶先作為、敢于作為、有效作為,統籌疊加各種機遇和多重挑戰,敏于把握、精于謀劃、善于轉化,在世界發展的大潮中做到穩重進位、竟進提質,在新常態下實現后發先至,甚至彎道超越。
深刻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態,是撬動中國未來發展的理論“支點”,也是推動供給側改革的“起點”,更是動力轉換、結構轉型的“突破點”。展望未來,讓我們答好供給側改革“必答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彈好中國發展“協奏曲”,唱響中國發展“好聲音”!(鐘飛鴻)
最近,上海全面盤點“營改增”試點5年紅利,結果令人驚嘆。不僅企業直接減負1500多億元,還在助力服務業發展、有效拉動就業創業、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擴大稅基增加財政收入、完善誠信體系建設等方面產生了顯著“外溢效應”。一個實實在在的減稅負、降成本舉措,既解決一時之弊,更利于長遠發展,激發出了強勁的市場活力和經濟內生動力。
對于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一些人只看到了難度和悲觀,豈不知中國此前早就進行了“供給側改革”的成功實踐。美國的“供給學派”改革,遠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成功,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更沒有想象的那么悲觀。
供給側改革概念對于普通人來講,似乎在接受上還是沒有那種主動性。這種被動的接受,說明供給側改革應該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是場全民性運動。
供給側改革概念對于普通人來講,似乎在接受上還是沒有那種主動性。這種被動的接受,說明供給側改革應該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是場全民性運動。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在全面分析國內經濟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給出的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
《通知》的下發,體現的是國家層面旅游發展機制的重大突破,是旅游產業作為支柱產業、進入經濟前沿的有力證明。而其對旅游重點項目建設的巨大推動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國家旅游局明確,對沒有整改的省份,將收回其4A級景區評定管理權限,并停止受理其5A級景區申報。
2016年一季度,中國農業經濟景氣指數為100.4點,延續溫和“換擋”走勢,整體仍處于景氣區間;中國農業經濟預警指數為93.3點,繼續在顯示平穩的“綠燈區”運行
盡管我省化解房地產庫存取得初步成效,但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的最新通報顯示,截至3月底,鄭州市區商品房非住宅庫存高達1261萬平方米,去化周期71.7個月,3個省轄市和24個縣(市)商品住宅庫存去化周期超過18個月,17個縣(市)商品住宅去庫存周期超過30個月,我省商品房去庫存任務仍然繁重。
“樓市離婚潮”帶來的幾多尷尬影射政策錯位。擴大供給,降低土地出讓金,保障居住需求,這些似乎才是樓市調控的當務之急。
而總理的講話也透出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關于經濟工作的幾大關鍵詞:去產能、簡政放權、“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理解這個供給側,要和從前的“需求側”相對比。從前一直強調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是投資、出口和消費。消費就是需求,所以之前的政策一直是關注擴大需求,通過擴大政府開支來拉動需求。
7月27日上午,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召開,會上,省長陳潤兒做《關于河南省2016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引入戰略投資者,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全面深化改革,省管國有工業企業改革試點鄭煤集團又有“大動作”。
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僵尸企業”的話題引發廣泛熱議。除此之外,約束政府對“僵尸企業”的政策扶持和財力支持,也是讓“僵尸企業”盡快退出市場的重要方面。必須借“供給側改革”的機會,把對“僵尸企業”的清理工作放到突出位置,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