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這是一個創造勞模的年代!共和國六十余載,孕育了萬千名勞模,他們代表著時代的形象,他們書寫著時代的輝煌,他們激蕩起民族的豪情,他們推動著共和國前進的滾滾車輪。
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楷模,一個民族不能沒有精神。時代雖然在變化,但勞模精神薪火相傳,永遠是引領時代的一面鮮艷旗幟。在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偉大進程中,我們需要勞模,更需要勞模精神。
五月一日,又是一個勞動節。如今,那些曾為社會奉獻了青春和汗水的的勞模們,你們在哪里呀?你們還好嗎?
個人簡歷
1980年——至今,任鄭州市二七區城肥隊環衛設施維修班班長。
個人榮譽
2002年——2003年先后被鄭州市人民政府和河南省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
2004年——2005年,先后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范和全國勞動模范。
2006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河南省第八次黨員代表大會。
2009年,被評為“鄭州市文明市民”。
2010年,被評為“鄭州市先進個人”,他率領的班組被評為鄭州市“五一文明崗”。
人人離不開公廁,但很少有人了解公廁維修工人的生活。
初見江學銅,一張歷經風吹雨淋日曬的臉龐,一身泛白的工作服長年穿在身上,透出他樸實憨厚的性格。江學銅與公廁打了30余年交道,練就一身電力維修和污水管道疏通的好技術,以一人臟換來萬人潔。
以一人臟換來萬人潔
在江學銅管轄的區域內,共有119個公廁每天需要他和同事們“侍弄”。公廁雖小,但有水有電有上下管道,使用頻率高,要維護好也并非易事。
“干我們這行,基本上沒有周末和節假日,因為假期公廁利用率高,配件損壞的情況較多,若不及時修就會影響使用。”江學銅說。
30余年來,江學銅天天與公廁、窨井、糞便、污水打交道,他從未說過一個“臟”字,更是與同事搶著干。
2008年夏季的一天,鄭州市火車站的一個公廁下水道堵塞,污水糞便漫到路面上長達100多米,臭氣熏天。
接到通知后,江學銅趕到現場,跳下齊腰深的化糞池里進行維修。
“糞井里什么都有,有時會冒出塑料袋、菜葉子,甚至還有磚頭,要是把管子堵住,我們就得用手掏。”用了足足兩個小時,江學銅才將下水管道疏通,而他的身上早已濺得滿是污水和糞便。路過的行人說道:“師傅,你肯定是個共產黨員!”
在江學銅看來,這是對他的最高褒獎。
像這樣的事究竟有多少,他自己也記不清了。在江學銅隨身攜帶的工作記錄本上,寫滿了常年維修的內容。
此外,江學銅總是隨身帶著自己印制的名片,上面清楚地寫著疏通化糞池、水電維修等服務項目及他的手機號碼。“我用勞動給大家帶來方便,得到社會的認可,心里踏實,一點也不覺得比別人差。”江學銅反復強調著。
工友眼中的“金點子”
在江學銅同事的眼中,他平時話不多,但是愛琢磨事。
江學銅有一句口頭禪:“技術不創,本領不強”。為此,他刻苦鉆研技術,搞技術革新,經過多年的鉆研推敲,成功研制了“江氏”平板除臭閥,解決了二類溝槽式公廁沖水時化糞池臭味返回廁所的問題。如今,這個小發明已經在全市多座公廁進行推廣運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鄭州市第一臺自行研制的車載發泡式移動公廁,也是江學銅的發明之一。該款公廁新產品的市場價格近40萬元,而江學銅卻僅僅用了幾萬元改造費,大大節約了政府資金。
“老江的金點子,不僅創造的經濟效益,還簡化了工作流程,減輕了我們的工作量。”工友們對江學銅的“發明”稱贊不已。
作為一個與公廁打交道三十多年的老環衛工人,江學銅對城市公共衛生設施的感情十分深厚。
“目前,鄭州市區內公廁分布不均,又過于老化,隨著城市不斷地發展變化,希望能多建一些示范公廁。”江學銅建議,對公廁進行升級改造,不僅外觀設計要新穎,內部設施增添人性化服務工具,還要在設計上注意性別協調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