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這是一個創造勞模的年代!共和國六十余載,孕育了萬千名勞模,他們代表著時代的形象,他們書寫著時代的輝煌,他們激蕩起民族的豪情,他們推動著共和國前進的滾滾車輪。
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楷模,一個民族不能沒有精神。時代雖然在變化,但勞模精神薪火相傳,永遠是引領時代的一面鮮艷旗幟。在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偉大進程中,我們需要勞模,更需要勞模精神。
五月一日,又是一個勞動節。如今,那些曾為社會奉獻了青春和汗水的的勞模們,你們在哪里呀?你們還好嗎?
個人簡歷
1978年——2007年在中國長城建設有限公司管道公司當電焊工
2008年——至今在中國長城建設有限公司檢測公司任技能教師
個人榮譽
2003年被評為河南省百名技術英杰
2007年12月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
2008年4月被評為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
2009年,獲“鄭州市文明市民”
2010年4月獲全國勞動模范
電焊工,一個在別人看來不起眼的工種,楊紅雷卻干出了大成績。他先后獲得過全國技術能手、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南百名技師英杰等榮譽稱號。他帶領的團隊是公司的“金字招牌”。
面對這些榮譽,楊紅雷謙遜地說:“是企業給了我展現自己的舞臺,獲得榮譽不容易,但想要保住這些榮譽更困難。”
外國專家對他豎起大拇指
上世紀90年代初,公司在國內首次引進德國氧化鋁管道化溶出生產線。一向對焊接技術要求苛刻的德國公司信不過中國工人,要求派遣本國的焊接工到中國工作,可當時一名德國焊接工的工資是中國工人的百倍。
昂貴的酬金會增加工程費用開支,也讓楊紅雷憋著一鼓勁兒。
一天,工程進入了關鍵階段,要面對一個拐彎處上的4個焊點進行焊接,難度非常大。
可在場的德國專家試了三次都沒有成功,把工具一扔,直喊不干了。
而在一旁仔細觀察的楊紅雷主動請戰,要求嘗試焊接。
憑借著熟練的技術,楊紅雷創造性地綜合采取了縮短鎢極、開大流量、巧妙點焊等方法,經X射線探傷檢測,焊接部位完全符合標準。
當德國專家看到他的焊接工藝,伸出了大拇指,對其稱贊不已。
近年來,隨著技能的提升以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榮譽,許多公司高薪聘請楊紅雷,給出的價碼也高出現有年薪數倍。楊師傅告訴記者:“是企業培養了我,不能因為學到了技術,就選擇薪酬更高的單位。”
人人稱呼他“楊老師”
焊工是個吃苦的工種。
每到夏天,別人都是穿的越少越涼快,可是焊工卻越熱穿越多,才能保護自己。冬天,別人穿的越多越保暖,焊工為了不讓自己的行動變笨,必須少穿衣服。
楊紅雷說:“焊工工作基本動作都是選擇蹲著工作,焊接的好壞與蹲姿和手腕都是有很多關系的,一次工作都是一蹲蹲好幾個小時不停歇。”
楊紅雷除了吃苦耐勞,更善于動腦和創新。在難題面前,他更有一種不解決就不吃飯、不睡覺的沖勁。
2002年,公司開始自主研發一水硬鋁石項目,楊紅雷和他的小組成員經歷個幾十個晝夜一種鋼材的實驗,最終找到最適合的鋼材。此次創新,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近年來,楊紅雷還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南百名技師英杰等榮譽。
面對這些榮譽,楊紅雷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說:“榮譽和企業的培養是分不開的,是企業給了我展現才華的舞臺,獲得榮譽越多,肩上的擔子越大,責任越大。獲得榮譽困難,想要保住這些榮譽更困難。”
而今,隨著公司大量老同志相繼退休,出現技術人才逐漸匱乏的情況。楊紅雷積極參與到年輕人培訓工作中。
如今已經成為高級技師和長城鋁焊接培訓中心實操指導教師的楊紅雷,為企業培養了一大批焊接技術骨干,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楊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