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日來,河南廣播電視臺聯合制作的九集大型政論專題片《讓改革落地生根》連續被中央電視臺重點推播。9月13日《新聞直播間》播發《河南:強內功優環境 激發創新活力》;9月14日《新聞直播間》播發《河南:醫療改革讓百姓生活“有溫度”》;9月15日,《新聞聯播》播出四分鐘次頭條《【迎接十九大特別報道·還看今朝】我們這樣甩掉貧困帽子》……一時間,河南的發展變化,通過一條條新聞傳播全國,引廣泛關注。
9月19日早上8點半左右,央視財經頻道《第一時間》欄目,再次將視線轉向了河南。一則時長2分52秒的單條新聞聚焦了咱河南農業。標題為《河南:確權登記三權分置 讓農業更強更有活力》,關注的是一項在河南落地生根的農業改革措施--“三權分置”。央視在此節目中,更是將河南這一創新舉措評價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
片中76歲的萬志成老漢,是河南鄧州市孟樓鎮張義崗村的村民,家里有十畝地,兒子和孫子都在浙江義烏打工、上學。往年秋收季節是萬老漢最操心的時候。
因歲數大了,農業生產對于萬志成來說有些困難,收莊稼時萬志成自己拉不了,開不了車,賣糧食、曬糧食等各方面都得雇人幫忙,這讓萬老漢很頭疼。而就在去年,張義崗村進行土地確權登記,萬老漢當年就把土地流轉了出去,這讓他省了不少心。“這樣多好,兒女們也不回來折騰了,也不操心這個事啦,老的也休閑啦,有時候出去旅游旅游,上街逛逛。”接受采訪時,萬志成說。
萬老漢閑了,將萬老漢土地流轉過去的紅高粱合作社卻忙了。眼下正在進行的是高粱收割前的最后一次噴防,無人機,噴霧機,全部是機械化操作。雖然忙,但是效益卻明顯提高了。
鄧州市紅高粱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長軍說,在糧食的銷路問題上,他們跟國內的大型酒廠基本上都簽訂的訂單合同,根據需求量種植發展。“像我們的高粱今年的情況,每畝800塊的凈利,種高粱比玉米的效益至少要翻一倍。”
鄧州市孟樓鎮黨委副書記劉富春介紹,土地確權登記按照群眾自愿的原則進行,政府只引導不強求。在孟樓鎮,185戶不愿意簽訂流轉土地的,鎮里就以村為單位,分給這部分群眾最好的土地,以此確保這部分群眾的權益。
從2016年8月開始,僅用了三周時間,孟樓鎮流轉土地5.7萬畝,實現了全鎮98%的耕地集中流轉,有效解決了經營主體與農民一家一戶談判的困難,降低了經營權流轉的交易成本。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宋洪遠認為,土地是一個重要的生產資源,土地產出率提高了就有利于整個河南省的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糧食安全,糧食的有效供給得到了保障。同時,這樣不僅有利于河南農業的穩定發展,對全國的糧食安全也做出了貢獻。
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央電視臺將攜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全媒體,推出大型特別節目《還看今朝》。各地方電視臺最著名的主持人也會來到節目演播室,跟央視主持人同臺聊家鄉、話五年。而在河南地區,大象融媒映象網將作為河南唯一合作新聞門戶網站,開展相關征集活動。
如果你想成為家鄉的代言人,請馬上把你的圖片和視頻傳至我們的郵箱:yingxiangxinwen@163.com。一旦被選中,優秀作品將先在映象網專題中進行展示,還將有機會被選送央視《還看今朝》節目。
央視攜手全國省級電視機構,全媒體推出大型特別報道——《還看今朝》。
近日來,河南廣播電視臺制作播出的大型政論片《讓改革落地生根》連續引起央視關注。
從今天起,全國電視機構新媒體聯合發起“還看今朝 尋找新地標”媒體行動,一起尋找你心中的家鄉新地標。
節目將通過最先進的電視表現手段及新媒體征集互動等,以全媒體的傳播形態,在電視、網絡兩端同時發力。
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央電視臺將攜手全國省級電視機構,全媒體推出大型特別節目《還看今朝》,為大家展現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五年來在社會、經濟、文化、生態文明各方面的變化、成就和百姓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