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鄭萌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李江瑞
幾年之內,全省近2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要確保不漏搬、不錯搬、不搬錯,并不容易。
而精準識別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河南將精準識別程序由原來的6步細化為11步,自2016年以來,已累計開展識別工作6次。
【“繡花”功夫】
確保不漏搬、不錯搬、不搬錯
信陽市羅山縣高店鄉地處淮河灘區,65歲的村民黃子付,兩個女兒均已出嫁,自己去年剛做過胃部手術,原本是村里出了名的困難戶。
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環境里跳出,到新地方開始新生活,讓黃子付內心充滿希望,他在門口貼上了對聯:“承黨恩建設家園,蒙政德入住新房。”
搬進新家后,老伴兒被鄉里聘為小區保潔員,每月能領工資,日子很快就好了起來。
看著新家,黃子付回想起了原來住的家,“房屋檁子斷了倆,用樹樁撐著,每逢下雨,外邊下,里邊漏,淮河一漲水,屋里就進水,土坯墻一泡就垮。現在多好呀,做夢也沒想到有這福氣。”
黃子付家能夠及時受益,原因之一是得益于精準識別易地扶貧搬遷。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就是堅持以“繡花”的功夫實施“精準搬遷”,確保不漏搬、不錯搬、不搬錯。
目前,我省各地正在國家扶貧開發信息系統進行錄入標記工作,確保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標注搬遷對象、計劃搬遷對象和實際搬遷對象三份名單一致,堅決防止“該搬未搬”“搬了不該搬的”或“搬誰是誰”問題。
【搬遷誰】
嵩縣的“四個優先”
嵩縣地處豫西山區,全縣深山區占國土面積的95%以上,貧困人口有90%以上分布在深山區。2017年,嵩縣計劃搬遷2564戶9200人。
對于精準搬遷,嵩縣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首先是選準“遷出區域”,由扶貧部門牽頭,對照《河南省全面精準識別易地扶貧搬遷對象辦法》規定的遷出區域條件,結合嵩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分布情況,分鄉包片核實,科學合理選定遷出區域,并在鄉(鎮)、村公示。
誰可以優先搬遷?嵩縣堅持的是“四個優先”,即遷出區域內整自然村搬遷優先,地質災害易發區優先,土坯房、危房戶優先,鰥寡孤獨等特困戶優先。
此外,工作人員把搬遷戶姓名、遷出地點、遷入地點、安置房戶型、后續產業扶持等信息都錄入了扶貧部門數據庫,一戶一個“二維碼”,做到“一戶一檔”,數據信息一目了然。
【搬到哪】
新縣因人制宜
2017年度28個集中安置點開工率100%,已完成工程量65%,9月底前可全部完工,10月底前可全部實現入住,兩年基本完成“十三五”搬遷任務……這是新縣給出的易地扶貧搬遷進展。
如何讓搬遷安置地點能夠精準契合每一家每一戶?新縣把分類安置當作了主要方式。
新縣發改委方面介紹,在規劃布局上,當地堅持因人制宜、分類安置,嚴格落實“四靠”要求,對有勞動能力且自愿進城的,靠近縣城安置,確定安置點2個。
對不愿外出務工但有就業需求的,靠近產業集聚區安置,確定安置點1個。
對沒有離鄉意愿或自身條件差的,靠近集鎮和中心村安置,確定安置點29個。
對有意愿從事旅游相關行業的,靠近旅游景區安置,確定安置點7個。
而對無集中安置意愿的,則與房地產去庫存結合,綜合考慮其自身條件和搬遷住房標準,推行分散安置,共安置463戶2084人。
【“搬遷+”】
欒川用足旅游優勢
地處豫西伏牛山區的欒川縣,是秦巴山區扶貧開發重點縣。
欒川縣發改委方面介紹,實現搬遷群眾穩步脫貧,是易地扶貧搬遷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當地結合旅游優勢,因村施策帶動發展了特色農業,研究探索“搬遷+”的模式,讓老百姓實現長遠穩定增收。
其中,利用扶貧部門科技扶貧、金融扶貧、到戶增收、雨露計劃等扶持措施,一些地方引導搬遷群眾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項目,特別是在重渡溝、合峪、石廟、叫河等有旅游資源的鄉鎮,鼓勵引導搬遷群眾從事鄉村旅游項目。
在三川、冷水、白土等有特產資源的鄉鎮,當地則是鼓勵和引導搬遷群眾從事玉米糝、核桃、柿子、土特產深加工項目,積極引導行業扶貧資金向產業發展傾斜。
【搬得準】
精準識別程序細化至11步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如何精準識別,我省將精準識別程序由原來的“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六定”6步,進一步細化為“選定搬遷區域、公布搬遷條件、普查篩選搬遷對象、群眾申請、入戶核實、村民小組評議、村委復議公示、鄉(鎮)復核公示、縣(市、區)審批、省轄市審核、省抽查確認”11步,提高識別精準性和可操作性。自2016年以來,我省已累計開展識別工作6次。
在幫助搬遷群眾實現就近就地就業的同時,汝州市還創造條件讓有意愿的貧困戶自主創業。去年以來,汝州市共計搬遷貧困戶1214戶4900人,同步搬遷非貧困戶550戶2107人,確保了貧困村群眾整體穩定脫貧。
貧困人口人均住房建設補助標準為3.3萬元,搬遷農戶不再自籌資金,易地搬遷人均住房建設面積25平方米左右。整村推進項目要優先扶持2017年計劃脫貧的貧困村,平均每村80萬元。
去年以來,唐河縣嚴格堅持“精準扶貧、搬遷脫貧,統籌規劃、全面實施,應搬盡搬、不落一戶”原則,重點突破,加快進度,強力抓好易地搬遷脫貧攻堅工作。
記者10月16日獲悉,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創新搬遷補助方式,原先由搬遷農戶自籌的人均3000元資金由省、市、縣三級財政各分擔1000元。
《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22日發布,明確5年內將對近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9月22日下午,省長陳潤兒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討論有關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標準、調整全省高速公路網規劃等工作。會議強調,易地扶貧搬遷要始終聚焦脫貧目標,核實對象、妥善安置、堅持標準、落實資金、加快推進,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富得快,如期完成目標任務。
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8月22日至23日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批示指出: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升特困地區民生福祉的重點關鍵。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汪洋出席會議并講話。
(記者紀雨童)今年以來,三門峽市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專題部署,精準施策,有力有序加快推進。整體考慮,堅持圍繞脫貧增收來搬遷,把易地搬遷和產業謀劃、后續發展相結合,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過得好。
6月28日,記者從省發改委獲悉,易地扶貧搬遷工程2016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已于日前下達我省,6.02億元用于幫扶計劃搬遷貧困人口8.6萬人。
4月12日,我省召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安排部署全省“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王鐵說,易地扶貧搬遷是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內容,是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任務最重、難度最大的一批,是一場必須要打贏的硬仗。
昨日,鄭州市政府下發《鄭州市易地扶貧搬遷三年行動計劃》,宣布在2013~2015年,對省、市定貧困村范圍內建檔立卡的16958戶61813人,采取以自然村落為單元的整體遷出方式,遷至41個新型農村社區。政府投入77838萬元,群眾自籌100900萬元。
昨日,鄭州市政府下發《鄭州市易地扶貧搬遷三年行動計劃》,宣布在2013~2015年,對省、市定貧困村范圍內建檔立卡的16958戶61813人,采取以自然村落為單元的整體遷出方式,遷至41個新型農村社區。
在這樣的易地扶貧搬遷中,盧氏縣官道口鎮新坪村河溝村民組的農戶也嘗到了甜頭。
5月7日至8日,省長陳潤兒赴開封、蘭考調研脫貧攻堅和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試點工作,并召開黃河灘區脫貧攻堅工作座談會。對于抓好易地扶貧搬遷,陳潤兒強調,黃河灘區貧困面廣、貧困村多、貧困度深,其中很多是由于發展條件的制約導致貧困。
5月7日至8日,省長陳潤兒赴開封、蘭考調研脫貧攻堅和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試點工作,并召開黃河灘區脫貧攻堅工作座談會。對于抓好易地扶貧搬遷,陳潤兒強調,黃河灘區貧困面廣、貧困村多、貧困度深,其中很多是由于發展條件的制約導致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