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劉長征)昨天朋友圈里傳播著一則消息:鄭州市長馬懿赴石家莊取經治霾。今年上半年,環保部發布的74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顯示,鄭州倒數第三,石家莊倒數第五。因此有網友戲問“倒數第三向倒數第五學啥?”這讓記者想起幼時考完試回家報喜,卻常常被大人當頭一盆冷水:你咋不跟那全班第一名比?
說實話,跟誰學不是看名次,而是看能否學到真東西,能否進步,而鄭州學習石家莊,估計也是這個理兒。那么,馬懿在石家莊都去了哪兒?到底會取來什么“真經”呢?
百人組團赴石“取經”
8月7日,鄭州日報《馬懿率黨政考察團赴石家莊專題考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報道了鄭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馬懿率領鄭州市黨政考察團赴石家莊,專題學習考察石家莊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據悉,此次黨政考察團除了鄭州市四大班子領導人數眾多外,市直各部門和縣(市)、區、開發區黨政一把手幾乎全部隨行,加上工作人員,大約有100人。為此,此次“取經”之前,鄭州市還專門向省里做了匯報。
一位隨行工作人員稱,以前鄭州也有大規模考察團去外地,但大多是考察經濟發展情況,會包括多項工作內容,隨行相關單位負責人也多,而像這次這樣的規格和人數專題去外地學習一項工作,這些年還是頭一次見到。
“一日游”真的很緊張
據報道,馬懿一行先后來到石家莊市裕華區保利拉菲公館項目、世紀公園國控點和石家莊電視塔大氣梯度監測站、河北華電石家莊裕華熱電有限公司、石家莊市城市軌道交通工程3號線中山廣場站,看工程建設、問揚塵治理,了解當地重點工程文明施工經驗做法,下午考察團還召開了座談會。
據了解,馬市長當天行程安排非常緊。上午9點坐火車去石家莊,上午實地看了兩個典型,下午又是兩個,下午3點多召開座談會,一直開到晚上8點,然后考察團乘坐晚上9點的火車返鄭,11點左右回到鄭州。
對比如此緊張的行程,再回想此前有網友將這次考察稱為“公費旅游”,也只能“呵呵”了:若哪個旅行社給咱安排這樣緊湊的“石家莊一日游”,倒找錢咱會去嗎?
監測分析細馬懿“震驚”
那么,鄭州從石家莊那里學到了啥?
據悉,馬懿去石家莊市區建筑工地和軌道交通工地,看的是人家如何防工地揚塵;去熱電廠,看的是如何減少燃煤大氣污染;去世紀公園國控點(國家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控點)和石家莊電視塔大氣梯度監測站,看的是石家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分析污染物成因。在那里,據說軌道交通工地外搭建著三四百平方米的大棚,工地挖出的渣土都先堆在大棚里,白天不允許在市區里運送;據說河北華電石家莊裕華熱電有限公司用煤燃推廣應用超潔凈燃煤技術,燒煤排出的廢氣是目前全國最干凈的……
而最讓馬懿感到“震驚”的,是石家莊對空氣污染監測分析的精細程度。該市對空氣污染的分析,竟然能精確到不同時段污染濃度是高還是低、成因是啥。而事實上大家也明白,污染分析工作,也只有更細、更精,才能為“治霾”找準“作戰方案”。
沒返鄭就安排治霾
學完了,回來還得干。在這一點上,馬懿似乎比誰都著急。
他甚至沒等到回鄭州,直接在石家莊的座談會上,就開始給隨團的各部門和單位“一把手”布置起了工作。而馬懿在會上說的,在記者看來,關鍵就是7個字:深化、細化、常態化。
所謂“深化”,就是各級各部門主要領導直接聯系、一抓到底,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所謂“細化”,就是污染成因分析要更精準,防治工作管理要更精細;所謂“常態化”更好理解,畢竟,防治空氣污染,那不是“一陣風”就能解決的。
其實,誰都希望鄭州能把取的“經”用到實處,發揮作用,早點兒把空氣質量“搞上去”。至于學到的“經”是誰的,其實也真的不重要。記者現在就常常跟孩子說:這次考不好沒啥,下次超過你前一名就好。
■相關
鄭州為啥去學“倒數第五”
“倒數第三”的鄭州,為啥那么多靠前的城市不學,要學“倒數第五”的石家莊呢?
跟隨考察的一位市直單位負責人說,在他看來,鄭州和石家莊兩市經濟總量、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都非常相近,鄭州從石家莊學來好的經驗,回來能真正起到作用。比如,兩市地域相近,地形都是西高東地,氣候相同;比如,兩地大氣污染成因相似,燃煤排放和揚塵,是大氣中PM2.5和PM10的主要污染來源。
事實上,處于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圈內的石家莊,的確比鄭州更早意識到大氣污染帶來的壓力。該市從2013年開始就著手分析大氣污染成因,制訂大氣污染治理攻堅方案,雖然都是“倒數梯隊”里的城市,但鄭州的空氣質量遲遲沒有好轉,而石家莊則一步步地在明顯改善。
上述負責人還說,如果讓鄭州跟海口、廈門、深圳這些排名前十的城市學,聽起來挺積極,但不切實際,“鄭州和這些城市各方面相差太大,學來的經驗會有用嗎?”
據說,鄭州此次去石家莊“取經”,還與環保部約談有關。在那次約談中,環保部的相關領導,就曾舉出石家莊“進步”的例子,而鄭州去“取經”的念頭,可能也從那一刻就已開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