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傳說一:介之推的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傳說兒: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清明“小長假”期間,國家5A級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開封清明上河園景區,共接待游客近12萬人次,同比增長11%,收入同比增長31%。
3日上午,在江夏區山坡街先鋒村,36歲的徐先生始終難以接受,手機壁紙上笑靨如花的兒子信信,一夜之間成了山野里的一座孤墳......
這個清明節,抱犢寨景區歡迎全國抗戰老兵免費游覽,隨行家屬3人免門票。誠邀全國各界愛國人士,團體緬懷先烈,悼念英靈。
一天時間,只去一個地方,就能拍出環游世界、穿越古今的自拍照,還可以體驗狂拽炫酷的游樂項目、看無數場震撼大片和魔幻劇,從接地氣的街頭小吃到高端洋氣的西餐任你挑選,這個地方就是鄭州方特旅游度假區。
這個清明節,游客在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不但能祭拜炎黃二帝,而且還能參加精彩紛呈的“飛花風箏節”活動。
過兩天就是清明節小長假了,接下來小編就要給您推薦一下游玩圣地:汝陽西泰山。
4月2日至4日是清明節假期,鄭州交警提前安排部署警力,加強出入市口、通往陵園墓地道路、各個商圈等道路的管控,加強事故預防,確保清明節期間良好的出行環境。鄭州交警同時也提醒廣大交通參與者錯峰祭掃、錯峰出行,避免交通擁堵。
映象網記者4月5日從平頂山市公安局了解到,清明節期間,全市各級公安機關全力落實各項安保措施,全市社會治安秩序良好。
4月5日,映象網記者從省交通廳獲悉,清明節小長假期間全省高速累計免費通行車輛457.57萬輛,免費1.83億元,同比增長25.34%,自駕游車持續火爆。
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清明節是中國老百姓對故人寄托哀思的時刻;對于黨員干部而言,清明節則是緬懷革命先烈的時刻。
還有業主表示,假如有人對自己說“祝你清明節快樂”,雖然說不出哪里不對,但聽起來心里總覺得別扭。
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清明時節,只有黨員干部在清廉上、文明上、正信上做出表率,社會上才能過上一個高雅、清潔、低碳的清明節。
春季氣溫適中,雨量充沛,因而清明茶色澤綠翠,葉質柔軟,香高味醇,奇特優雅,是一年之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