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幌子”的文化產業園應堅決叫停
自2009年國務院審議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以來,國家又發布了一系列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不到5年的時間內,全國各地很多城市都掀起了建設文化產業園的熱潮。2012年4月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各省已建成文化產業園區共計1216個。到目前,全國已經有近2000個文化產業園建成,還有正在籌建的和直接更名的近萬個產業園區正在崛起。
然而,全國上萬個文化產業園區有多少是真正在做文化產業?深入觀察了解就會發現,地方上一些文化產業園區是“掛著羊頭賣狗肉”,與文化產業并沒有太大關系。事實上,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在初級階段,經驗不足、人才匱乏、產業內容定位不準都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而地方的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跟風嚴重,一味追求快節奏,有些項目是盲目上馬。
放眼望去,現在不管是原有商業用地,還是準備規劃用地,也不管體量大小,只要帶上“文化創意”幾個字,就能成為文化產業園,瞬間出現了養生文化、花文化、壽文化、茶文化、陶文化、瓷文化、阿拉伯數字文化園等。但這些產業園怎樣開發?開發以后是否能夠推進文化產業真正落地,實現有投入有產出?實際上大家都心知肚明,以文化產業園的名目就能立項,至于園內裝什么內容,就不重要了,最終還是地產嘛。今年8月,蘇州一家企業邀請筆者到該地規劃評審產業園區,仔細了解后,該企業就是打著文化產業園的幌子,準備開發房地產,因此,這個“幌子”方案當即被否決。這種現象在國內已經很普遍。
我們應該怎樣提高文化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如何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園區這樣發展下去,是不是應該踩一踩急剎車了?盲目追求所謂的產業轉型,實際上卻根本達不到產業轉型,實現文化經濟,這樣的彎路以后還要走多少?
筆者認為,目前我們打造文化產業園區的最重要的幾個問題尚未解決:一是將文化產業的概念、理論和發展戰略進行全面普及;二是培養文化產業的核心領導力;三是打開文化產業投融資的瓶頸,建立科學合理的投融資服務平臺;四是對基層文化干部,對從事文化產業方面的企業家,以及準備向文化產業轉型的企業家等進行培訓和引導,讓其真正了解文化產業和文化產業園區的打造概念;五是對文化產業研究專家和資深策劃隊伍著重打造和培養。
那些“掛著羊頭賣狗肉”的偽文化產業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產出可能根本與文化產業無任何干系。盲目的打造和非理性的投入意味著失敗。不管地方政府還是地方文化產業園投資者,打造文化產業園,必須根據當地文化產業特征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進行策劃設計,按照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逐步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園的打造是一個漫長過程,急不得。在確立打造文化產業園區前,產業園區的定位和園區內容、園區核心產業是發展規劃戰略,必須保證投入有產出,這是一個園區打造的基本原則。一個園區的打造和規劃定位必須有一支權威性的產業研究專家隊伍進行評估測算,不是兩三個人用三五天時間就能把整個園區策劃定位落地,直接建造實施的。
筆者認為,如何將已建成的和正在建設中的那些偽文化產業園改造成為真正的產業園,是目前需要認真考評和分析的重要問題。我們應對園區是否能達到文化產業發展特性進行綜合分析,加大地方政府對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和文化產業概念的普及教育,對行業內的人員更是必須加強培訓。要在推動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基礎上,找到本土文化發展亮點,實現“文化創意”的真正含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