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文化強國,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無疑是必由之路。但如何發展,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眾所周知,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浪潮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大。但是近幾年,仿佛一夜之間,“文化產業”成了新經濟的一個熱門詞語,只要和“文化”掛個邊,所從事的項目就好像有了道義上的面具。“文化產業”成了一個筐,修廟的、造神的、圈地的、建墳的,甚至還有造“潘金蓮故居”、“西門慶故里”的,什么都往里裝。文化本應是禮譽這事,弄成了不知何羞何恥。一些文字認不了幾個,歷史不知是啥玩意兒的暴發戶,一夜之間,在名片上堂而皇之地印上了某某文化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讓真正的文化人也納悶:究竟什么是文化?這還在其次,更危險的是,某些公司并沒有在做文化,而是以文化之名,行暴利之實,靠文化的名頭,圈地賣地,獲取利益,與此同時,干著破壞文化的勾當。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在發展文化產業園區的大纛下,又一輪大規模破壞歷史文化遺產的浪潮在推進。
那些以文化為名開發的古村落景區,其實很多是破壞著傳統文化;對歷史文化遺址的過度開發,也多是保護作用沒有破壞的作用大。所有這些,原因只有一個,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看重的只是文化產業的經濟屬性。
文化作為一種產業,既有其作為產業的經濟屬性,也有其作為意識形態的社會屬性。發展文化產業,在考慮經濟屬性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考慮文化產業的社會屬性。
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三中全會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這就是更要重視文化產業的價值取向。不能為了收視率和經濟效益,而演播一些“毀三觀”的節目,也不能為了面子工程、政績工程,以文化為名,行毀文化之實。 (作者系陜西省委統戰部副部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