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上漲的不光有雞蛋,大蒜身價也增加了不少。6月3日,記者走訪市場發現,4月初零售價還是3元左右/斤的大蒜,現在竟然翻了一番多,達到了7元/斤。在山東大蒜之鄉金鄉縣,大蒜收購價已經達到了4元左右/斤,比去年最低收購價0.6元/斤貴了6倍。
兩頭大蒜花1.6元
夏季到了,不少市民都喜歡用蒜涼拌黃瓜,李琦就是其中一位。“黃瓜價降了,蒜價格又漲上去了。”6月3日,在新貴都農貿市場,他拎著兩頭剛買的蒜感嘆說,一共花了1.6元,7元一斤的大蒜與1元一斤的生吃黃瓜相比,當真成了新貴族。
當天,記者走訪島城多家農貿市場發現,近日菜價整體下行。西紅柿從前段時間的4元/斤跌至2.5元/斤 ,蕓豆、西蘭花價格也跌至2.5元/斤 ,菜花1.5元/斤創下了今年的新低。“其實每年6月初,大蒜應該比較便宜的,但今年的價格,跟2010年差不多 ,蒜又貴了。”在農貿市場經營了多年蔬菜生意的老板高文帆告訴記者。
在田家花園農貿市場,市民齊先生一下買了4斤蒜,“看這形勢,蒜你狠卷土重來了,趕緊買點回家囤著。”他告訴記者。
批發價一周四連跳
“可以說,這幾天大蒜是一天一個價。”一邊擺弄著剛進來的蒜,高文帆一邊回憶說:前天的進價還是在 4.5元/斤 ,昨天就漲到了5元/斤 。“我這一兜子蒜,600多塊錢呢。”高文帆說,“很多人說還要漲。”
記者從城陽蔬菜水產品批發市場上了解到,最近一個星期,大蒜的批發價經歷了四連跳:5月27日還是3元/斤,5月31日漲到了4元/斤 ,6月1日漲至4.5元/斤 ,6月2日就變為了5元/斤 。
大蒜價格上漲,最高興的就是蒜商們。金鄉南店子的大蒜代售商田偉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介紹,自家3000多噸的冷庫早早就被預訂了1000噸。對于大蒜收購價極其敏感的他告訴記者,這段時間大蒜的平均價格已經漲到了4元/斤 ,而在去年,這個價格只在 1.5元左右/斤 ,最低的時候,甚至是0.6元/斤 。
游資再度囤大蒜?
“去年大蒜的價格低,囤貨春節前賣了的,全部都賠了。”據田偉介紹,周圍不少大蒜收購商都因為去年反復波動的大蒜價格而傷了神。可過了春節,大蒜的形勢一路向好。“年初我自己收的新蒜兩塊錢一斤,現在已經漲到了三四塊。”但他始終沒有動作。
最近這幾天,田偉除了忙著去交易市場上收蒜,就是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蒜商,預訂自家的冷庫,“就在今天上午,我還接受了廣州一家媒體的采訪。”波動的蒜價讓他忙得不可開交。“今年的價格一定還要再漲。”田偉神秘地稱,在金鄉,很多像他這樣的人,都掌握著市場變化的信息:“我廣州一家銀行的朋友說,已經有游資在準備進入市場,大規模囤積大蒜了。無論如何都不能著急出售。”
另一位自稱開辦大蒜價格網、掌握大蒜行業信息的李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年初收購的鮮蒜,已經從1.6元/斤的收購價漲到了4元/斤 。“我還記得去年7月份,大蒜0.6元/斤,今年價格會在 5元至8元/斤 ,信不信,等著看。”讓李先生得出這個結論的,是他稱的“大蒜全球減產”,“今年做大蒜生意,很發財。”李先生說。
產地說法
種得少天氣冷,大蒜減產
去年跌至0.6元/斤的大蒜,讓許多蒜農狠狠地傷心了一把。今年的大蒜行情,只能說是讓老百姓又喜又憂 ,喜的是價格高了,憂的卻是蒜頭略微減產。“今年,整個金鄉的大蒜,減產了兩三成 。”在采訪中,多名收購商如此告訴記者。
大蒜的行情已經引來了國際供應商的關注。根據金鄉縣有關部門發布的消息,第七屆中國·金鄉大蒜節6月2日舉行,來自加拿大 、菲律賓、印尼、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以及我國港臺的客商與金鄉縣簽訂了大蒜銷售合作協議21萬噸,簽訂合作項目28個,擬投資20億元人民幣。其中,金鄉縣一家農貿公司還與沃爾瑪超市簽訂了專供協議。
根據金鄉縣商務局的統計,2011年,金鄉大蒜種植面積約為71.8萬畝,金鄉及周邊種植面積共計220萬畝。而今年金鄉大蒜種植面積約為68萬畝,金鄉及周邊種植面積共計200萬畝,較去年分別減少6% 和4% 。不僅僅是面積小了,單位面積的產量也不高。據田偉介紹,去年,金鄉大蒜一畝地可以產1500至2000斤 ,但今年只能產1300多斤 。
據悉,造成今年大蒜價格猛漲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去年冬季天氣持續低溫,大蒜產量大減 ;另一方面蒜商對今年的市場充滿信心 ,加上新蒜上市后價格的一路飆升,有力帶動了保鮮蒜的價格上漲 。
專家分析
暴跌暴漲,源于信息不透明
針對目前蒜價上漲的態勢,業內人士分析,農民、蒜商已經形成了對漲價的預期,隨著游資進入市場囤貨,可能會造成大蒜市場進一步供需不平衡,推動價格進一步上漲。
“以白菜 、大蒜為代表的暴跌暴漲 ,只是目前菜市場運行問題的一個縮影。”青島市市場經濟研究會會長、市委黨校教授尹煥三分析說,除了游資 、商販的炒作因素外。這種現象的背后,有著更深刻的原因。
在尹煥三看來,菜市場運行過程中有許多不規范的現象,除了固有的供求關系影響價格外,游資等非市場因素的加入,會釋放出錯誤的價格信號,從而造成了市場決策的偏頗。 “目前,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依靠行會、協會和政府組織,這些組織傳遞的信息,不見得是永久性準確的,慢慢地,老百姓對這些信息的信任度也有所降低。”農民多憑借經驗種植,造成了供應的忽高忽低。
“大蒜的流通環節很多,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加上利潤,這樣的結果,很可能是老百姓和消費者都沒有獲得益處。”尹會長指出,在長鏈條的農產品流通中,信息的披露尤其重要,各部門和行業將掌握的信息,通過權威渠道發布,從而引導農戶安排種植。“還可以探索產需對接,也就是從菜園直達社區的模式,真正讓價格合理化。”尹煥三說。 (記者 周曉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