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上海一超市工作人員正在擺放雞蛋,左面的價格表是今天打印的最新價。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5月下旬以來,全國雞蛋價格出現較為明顯的漲勢,個別城市在短短十天內就上漲接近40%。 新華社記者 凡軍 攝
今年以來,我國農副產品市場不時出現價格大幅波動的“明星”產品,大蔥、白菜價格飛漲的余音未落,“蒜你狠”又重新上演,近日大蒜主產地批發價“一周漲一倍”,就連價格一直回落的雞蛋價格近日也開始不淡定,有的地方10天的漲幅達到40%,農副產品漲價可謂“各領風騷”幾十天。
簡單分析農產品價格的暴漲暴跌,可以發現其背后離不開簡單的市場規律——供求關系決定價格,價格反過來影響供求關系。回顧這幾年豬肉、大蒜、白菜等農副產品價格走勢,幾乎每個過高或過低價格之前都有一個與之恰恰相反的行情,來回往復,許多農民都知道“暴漲之后必有暴跌,暴跌之后也必有暴漲”。
市場規律是簡單的也是殘酷的。價格上漲過快,消費者難以承受,怨聲載道,往往也牽了CPI的鼻子走;價格迅速下跌,又讓農民虧損嚴重,叫苦不迭,甚至發生因貸款經營遇到行情不好而自殺的悲劇。
雖然市場規律起著主要作用,但價格過大的波動并不是正常的市場現象,減少農產品不正常的價格大幅波動導致的“傷民”“傷農”輪替,相關部門應有所作為。
首先,要重視提高農民種養殖的組織化和規模化程度。小而分散的經營模式,很容易導致“各自為戰”,對種植面積及數量缺少合理規劃,過小的規模也很難投入必要的精力來獲得專業的市場信息,而加入合作社等組織,既可獲得規模效益共享市場信息,又可以方便地進行信息統計和種植指導。
其次,建立一個全國范圍的農產品種養信息系統已十分必要。盡管我國的農戶數量眾多、農產品品種眾多,全部統計存在困難,但對于某些產品的重點縣市可以進行集中調度統計,及時進行種植意向調查,發布預警信息,從而有效避免盲目種養。
然而,話說回來,改變我國的農副產品價格暴漲暴跌“頑疾”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的,在此過程中,市民對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也應逐漸提高“適應能力”,多一些“寬容”,因為對于農民朋友來說,這次價格上漲或只是在彌補上次的虧本,“價格漲了就打,跌了卻不管”的調控方式要不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