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洛龍區的花匠們在管理蝴蝶蘭。該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種植業向果蔬花卉園藝業調整。
洛寧縣東宋鄉瓜田內,市民開心地買瓜,瓜農也樂得合不攏嘴:觀光農業讓俺的西瓜賣了個好價錢。
三門峽市農民工學員正在學習大客車的駕駛技術。該市推出了眾多針對農民工的免費技能培訓。
遂平縣石寨鄉張樓村麥田里,2010年全國小麥跨區機收會戰啟動。
輝縣市百泉村的老人們領到了養老保險金。該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已達83%。
核心提示
當今中國是農業農村變化最大、發展最好的時代,也是矛盾集中、挑戰嚴峻的時期。
在這個關鍵階段,靠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已無法承受經濟社會發展之重。
我們不能不深刻認識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推進的重要意義——
沒有農業的現代化,是殘缺不全的現代化、潛藏巨大風險的現代化、不可持續的現代化。農業強則中國強,農村興則中國興,農民富則中國富。
中原大地的河南,用中國1/16的耕地,生產了中國1/10的糧食,不但養活了自己近億人口,還每年向外輸出300億斤以上糧食和糧食制成品。
作為全國第一糧食生產大省,河南“農之勢”的影響力已超越國界,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糧食生產連續6年增產,連續7年創造新高,全年糧食總產連續4年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能否再上新臺階?
省委“十二五規劃的建議”首先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走好“三化”道路納入“重中之重”,提出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就是要實現以新型工業化帶動和提升農業現代化,以新型城鎮化帶動和推進新農村建設,探索走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科學發展路子,為國家作更大貢獻。
做到這些,談何容易?
由于農業和種糧效益比較低,河南農民人均純收入多年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00元左右。農民單靠農業和種糧增收比較困難,作為全國第一鄉村人口大省和第一糧食生產大省,農業的弱質性、農村的薄弱性和農民的弱勢性仍然很突出。
當今中國是農業農村變化最大、發展最好的時代,也是矛盾集中、挑戰嚴峻的時期。在這個關鍵階段,靠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已無法承受經濟社會發展之重。我們不能不深刻認識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推進的重要意義:沒有農業的現代化,是殘缺不全的現代化、潛藏巨大風險的現代化、不可持續的現代化。農業強則中國強,農村興則中國興,農民富則中國富。
不久前閉幕的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對于河南而言,農業現代化一方面要實現糧食增產、撐起國家的“糧袋子”,另一方面要實現農民增收、鼓起農民的“錢袋子”。
省委“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對我省今后5年的“三農”發展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農業科技創新和經營方式創新為重點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有了美好的藍圖,我們距離農業強則中國強、農村興則中國興、農民富則中國富的目標指日可待。
農業強則國強
現狀糧食生產面臨四大約束
今年暑假,河南工業大學副校長李利英率領學校師生深入南陽等傳統農區,調查發現糧食生產普遍面臨以下約束:
耕地規模約束。農戶地塊規模小而分散,農業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應用程度受到限制,造成農業比較效益低下,制約了耕地產能的發掘。
人力和物力投入約束。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出農業,生產經營者素質下降;不重視人力、物力和技術投入,科技應用能力下降,糧食增產潛力下降。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約束。農業基礎設施缺乏規模化、系統化投入,農業的防災抗災能力有限,糧食生產面臨水旱災害和病蟲災害的威脅。
農業科技貢獻率約束。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投入不足,適合本地特色的農業科技成果出處少、推廣少、應用少,制約了糧食增產潛力。
在上述諸要素的制約下,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空間在縮小,惠農政策的激勵效應在減弱。如何為農業發展和糧食增收開辟新的空間,已成為河南必須破解的難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