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買電腦,當場領補貼。
現代化小區,環境優美。
鄭州車展,新車薈萃。
核心提示
從來沒有像這一次,擴大內需的地位這么重;
從來沒有像這一次,富民強省的呼聲如此高;
擴大內需給河南帶來的,既是巨大的挑戰,更是難得的機遇。
經濟內轉引發的產業轉移浪潮,1億人口潛藏的巨大市場,不可替代的區位優勢……種種因素,再次把河南推到經濟轉型的“舞臺”中間。
民富,省才能強,國才能強。
人均收入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河南,富民任務偉大而艱巨。1億人的富足對中國的強大顯得異常重要。河南不富,中國難富!
保持投資適當強度,提高居民收入,讓消費真正成為中原崛起的內生動力,是我省“十二五”期間的緊要任務。
富民強省,我們別無選擇!
出口受阻,內需擔綱。
一系列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給河南帶來的是機遇,還是挑戰?
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外需承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長期的高增長叫響了中國制造的牌子,也引發了某些發達國家,甚至是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反彈。燒中國的鞋子、反傾銷、貿易戰,不一而足。低成本、高外向度的發展模式受到了挑戰,而金融危機加劇了這一挑戰。
從國際經驗看,依靠內需實現崛起,是大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途徑。西班牙、英國等昔日世界強國,因為過度依賴海外市場,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迅速被后進國家趕超。反觀美國,通過內需型經濟的培育,不僅創造了百年經濟奇跡,還成為世界市場,更是美國重要的經濟武器之一。
因此這次危機,為我們提供了調整結構的契機。是危機,同樣也是轉機!
擴大內需給河南帶來的,同樣有難得的機遇。遇到了經濟結構“脫胎換骨”的機會,借重中原經濟區這個載體,我們有條件創造一個“黃金時代”。
中原經濟區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投資需求規模空前,僅就城鎮化來進行推算,未來10年,中原地區大概有3000萬人口從農村進入城鎮,僅此一項就可新增投資需求3萬億元,拉動消費需求3.6萬億元!
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隨著消費的升級和居民消費預期的增加,河南海量的內需能量將逐步得到釋放。
事實上,經濟內轉帶來的產業轉移,已經在省內開花結果:富士康落戶鄭州,浙商、閩商、粵商的大規模投資,已經匯成一波波投資中原的浪潮。
消費升級帶來的結果,也已經開始顯現,一個個奢侈品大牌開始入駐鄭州,在全國汽車相對萎縮的一段時間,鄭州車市竟然成了全國車市的一個亮點。
擴大內需同樣給我們帶來挑戰。盡管我省經濟外向度很低,但出口的萎縮、產業的轉移,勢必加劇企業的競爭。河南的企業必須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
在“十二五”規劃中,我省將“擴大內需”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未來五年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十二五”期間,我省將利用擴大內需的機會,不斷改善投資結構,切實提高勞動者收入,讓全體人民共同走向富裕,迎接一個意義重大的轉變,迎接富民強省的“黃金時代”。
亮點解讀
1
這里有最熱的投資渴盼
解讀:擴內需為河南投資帶來空前機遇,未來10年,河南投資需求規模空前,僅城鎮化一項就可新增投資3萬億元。從投資結構和效率看,投資“主角”應由政府轉為市場。
市場成為投資決策的主導者,并不等于政府退出投資決策領域。某些關系到國防、國家安全和重大國計民生的投資決策可以繼續由政府決定。凡是競爭性的產業投資,政府就不再成為投資決策的主導者,而由市場決定。
民間投資“引”出來
漯河市億博工貿公司董事長李彥紅,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參與漯河市召陵區東城產業集聚區開發的經歷。不久前,他與召陵區簽訂了謝莊安置小區的建設協議,首批投資4000萬元建設東城億博社區,總投資2億元。整個項目就采用了BT模式,雙方約定,區政府需在工程竣工后第一年付60%,第二年付40%,如果到期不能付完,就用園區內的土地置換。
召陵區用什么辦法,吸引了李彥紅等民間投資的參與?漯河市召陵區,是一個成立剛6年的縣級行政區。2004年,蔣志安上任召陵區委書記時,縣級新區在村里租了幾間兩層民房辦公,那么多村莊,只有兩個通上了公路。區里要辦個高檔次的工業區,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財政收入只有3000多萬元,辦工業區,前期的公共工程建設需要7億多元。錢從哪里來?
回顧破解區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難題的辦法,召陵區總結出來4種:借水行船,采用BT(建設—移交)、BOT(建設—管理—移交)模式;巧用財力;設立投融資公司作為投資主體;動員民間資本參與投資。
正是這些不斷摸索出的辦法,讓東城產業集聚區產生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力量。截至目前,投融資公司成立和基礎設施建設財政共投入1.5億元,撬動社會和民間資本投資完成投資近8億元。
2
這里有最大的消費市場
解讀:一個由“十二五”規劃建議引領的擴大消費的時代,正向我們走來。從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看,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居民消費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向發展型、享受型快速轉變,向汽車、住房、投資等萬元級的耐用消費品和投資型消費轉變。居民消費也將從數量型,向更注重高檔次的質量和品牌效應轉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