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98個中央部門要公開2010年度“三公”經費決算數和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情況。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比照中央財政做法,并做好部門預算、“三公”經費等公開工作。
截至7月25日,已公開榜單上的中央部委共計84個。而外交部、司法部等14個部門仍未公開。
“賬本”公開阻力從何而來
“三公”經費觸動公眾敏感的神經已久。在公眾的眼里,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招待費,幾乎就是“公款出國、公車私用和公款吃喝”的同義詞。一個被媒體和評論家們廣為引注的數據是:全國“三公”消費每年高達9000億元,占行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值得深思的是,這一明顯有損政府廉潔和公信的推斷性數字,在坊間流傳了十多年,既未“與時俱進”地增長,也沒相關政府機構拿出具體證據來予以否認或辟謠。
對于民眾而言,政府機構的沉默就意味著默認。這種大眾心理加劇了民間的“仇腐”情結。“周至尊事件”、“我爸是李剛事件”,這些喧囂一時的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無一不受網民“仇腐”情結的推動。“三公”經費不公開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仍在不斷累積,并等待著下一個時間點噴薄而出。
“三公”經費公開或更大層面上的政府信息公開,并不存在“理論不成熟”的障礙。在“透明政府”、“陽光政府”等理念已被廣泛認同之后,尤其是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已逾三年之后,財政經費支出的公開既是大勢所趨,更是瓜熟蒂落。監督權以知情權為前提,政府將財政信息捂在黑窗之中,民眾無從窺知,監督也就無從談起。“三公”消費就鮮活在公眾身邊,它絕不因行政部門不公開就憑空消失了。越是不公開,越會加劇民眾的猜疑;越是對“三公”消費遮遮掩掩,越顯示出行政部門在“三公”消費上的“此地無銀”。
對于行政部門而言,“三公”消費不是應不應該公開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公開的問題。怕公開是因為那些公權私用的勾當見不得光。公開的推動力在民間,拒絕公開的阻力則在行政部門本身。2009年,廣州市首次在網上公開了114個政府部門的“年度賬本”。這些部門預算信息甫一上線,廣州市財政局網站就被蜂擁而至的網民點至癱瘓。可見,民眾從不缺乏參與政治、監督政府、制約公權的熱忱。所缺的,只是一個讓民權伸張的平臺。
由國務院自上而下啟動的這次“三公”經費公開,也受到了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不少網站紛紛制作專題,號召“全民前往圍觀”。人民網還為此專門制作了“2011中央部門‘三公’經費公開時間排行榜”,位列榜首的是科技部,公布時間為4月14日。這是唯一一個在國務院要求的公開時間底限(6月底)之前,完成了相應公開工作的部門。截至7月25日,已公開榜單上的中央部委共計84個。而外交部、司法部等14個部門仍然留白。
中央部門對國務院的底限要求尚且如此抵觸,地方的積極性就更為冷淡了。據媒體的公開信息,目前僅有北京在7月21日公開了“三公”賬單,山東、江西則表示準備公開。絕大多數地方政府仍以沉默應對。“三公”經費公開的阻力由此可見一斑。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