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門正在公布的“三公經費”可謂是炙熱話題,盡管姍姍來遲,但也讓人看到了政務公開的進步。
經財政部匯總,2010年中央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和其他單位的“三公”經費支出合計94.7億元。據統計,截止7月26日7時,已有84個中央部門公布了“三公經費”,占到了八成多。
今年3月2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繼續壓縮中央部門“三公”經費預算。5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推進財政預算公開,要求2011年報送全國人大審查部門預算的98個中央部門,都要公開2010年“三公”經費決算支出,同時公開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支出。
[一問] 哪些部門該公開?
[專家] 公款單位都該公開
截止目前,6月底的期限已經過了20余天。媒體統計,仍有近20%單位按兵不動。隨著每天公布部門的增多,網友越看越糊涂,到底哪些部門該公布“三公”消費?似乎也沒人能說得明白,明確名單無人公布,也無從知曉。
“只要花的是國家的公款,就都應該公開支出,接受百姓監督。”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吳丕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國家規定的不公開的一些涉密部門,從原則上來講,只要是花公款的單位,無論是中央或地方,都應公開。
吳丕非常贊賞全國婦聯、中國殘聯等單位的作法,在他看來,在不在中央部委序列是次要的,主動或心甘情愿公開三公經費才值得稱道。
[二問] 最大差萬倍 懸殊何以如此巨大?
[專家] 需要公布詳細 百姓看明白的數據
各部門公布的“三公數據”差異太大,許多數據令人費解。
從2010年公務接待費決算數這一項來看,目前最高的國家稅務總局為66587.15萬元,最低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僅為5.84萬元,兩者相差超過一萬倍。
又如,2010年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農業部15140萬元(公車費用占三公費用比重達64%),與教育部的199萬(公車費用僅占三公費用的7.8%)相比,相差巨大。
再如,2010年國家稅務總局公車費用以148623.60萬元位居第一,中國紅十字會以30.00萬位于最少,相差4954倍。紅十字會的數據飽受網民質疑。
農業部公布的公告里,其在職人員9萬多人,退休8萬多人,加起來17萬人。按在職人員數計算,年人均財政撥款“三公”經費約為2500元。稅務總局雖然總量指標居高位,但因其包括全國國稅系統,在各個省區市有眾多的分支機構,平均下來似乎也不是很多。
中科院以28711.28萬的三公消費位居排行榜前列,中科院的解釋說,一直高度重視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合作,因此其高額的出國(境)費主要以科技合作與交流支出為主。因公出國費約占總額94%的商務部稱,出國經費占高,與商務部的工作性質有關,與中國在國際格局中不斷演變的地位有關。
“無論如何,中央部門有大小之分,可能每個高消費單位都會有自己的充足理由。之前有曝光說某單位一輛公車一年維修維護要五萬元以上,其解釋理由也是相當充分的。”吳丕表示,“最主要是公眾對公布的數據不太相信,這都影響到政府公信力。網友質疑聲大時,單位非常有必要做出解釋。”
“比如,澳大利亞堪培拉市政府每年都會公布收入及支出,每一筆都特別詳細,百姓一目了然,也更愿意相信其真實性,起到了真正的監督作用。我們還做不到這么詳細,主要是延續了過去的一種形式主義,公布僅是個良好開端,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完善。”
吳丕認為,最重要的是把三公消費公布得更加詳細、徹底,政府部門最好能做到財政透明,給百姓一個看得非常明白的交待。
[三問] 為何不公布人均?
[專家] 出發點是不是真正對人民負責
已公布“三公經費”部門中,國家稅務總局21.66億居首,國家海關總署以5.03億位居其次,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以4.19億居第三。國家銀監會、交通運輸部、中科院、農業部、水利部、國家統計局、國家氣象局等的“三公經費”也均在億元之上。
從已公布數據來看,不同部門懸殊巨大。不難明白,只有公布了各單位在職人數,看出整個部門的人均三公消費,這樣才具代表性。這是個最基本的數據,然而許多單位并未按此公布。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指出,“三公經費”的統計口徑不一致就難以有所比照。基于組織結構、人員構成等諸多因素,各部門公布的最終絕對數字的高低并不必然說明相關工作的優劣。缺乏權威部門把關,“自說自話”的數據難逃選擇性公開的命運。
吳丕告訴記者,大多單位公布三公經費是在壓力和要求下的舉動,而非自愿。公布人均費用難,原因就在政府公布三公經費的出發點上,到底是為了應對上邊政策的一種策略,還是真正對人民負責,真心實意地接受人民的監督制約。
[四問] 公布順序是否太隨意?
[專家] 中央政令沒有得到很好執行
截至目前,各中央單位公布的“三公經費”進度不一,形式也不統一,有的“大大方方”地在官網上突出公布,也有的選擇在周末或晚上公布,還有的則在子欄目公布,非常隱蔽。
更讓人不解的是,科技部4月14日第一個公布,距離7月6日公布的第二家中國工程院,時間相差兩個多月。同時,除了科技部在規定期限內公布之外,其他的部門全部超過了國務院常務會議規定的公布期限。
中央部門公布“三公經費”應遵循什么樣順序,可有章法?吳丕表示,“公布的隨意性,恰恰說明中央政令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有令必行"還沒有完全做到。不可否認,應付或拖延心理肯定存在,關鍵是要從此形成制度化,以后要年年公布,而且要根據百姓呼聲,不斷完善。”
“目前百姓對政府的監督力度還相對較差。現在的上下級管理容易造成官僚主義作風,不對百姓負責,只對上邊負責,就容易出現敷衍塞責情況。應盡快完善民主監督制度,讓百姓更多監督政府才是解決之道。”吳丕說。
[五問] 不公布會怎樣?
[專家] 建立嚴格問責機制
在中央部門如火如荼地公布“三公經費”的同時,北京市作為地方政府,也首先公布了“三公經費”支出:北京市級黨政機關及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三公”經費2010年合計11.3億元。
但中央部門里,在媒體列出的公布榜單上,還有不少單位對公布無動于衷。
吳丕表示,要建立問責制,對未及時公布和數據弄虛作假的單位相關責任人要堅決問責,樹立公信力和威懾力。
“在現有制度下,如果只有上對下的問責,下級機構可能想一些理由搪塞就可以了,但如果對實現人民監督負責的話,在目前情況下,就應該對不公布的單位進行追究。”吳丕指出,我國問責制由來已久,但一般是對老百姓意見大的問題會問一下責,意見不太大的就不了了之或懶得問責了。老百姓還不能真正地實現監督。”
“公布三公經費不是顯示政績的作法,更不是作秀,現在一些人的政績思想太嚴重。”吳丕認為,單位公布“三公經費”之后,百姓有疑問的,相關監察或監督機關應啟動監察,及時向百姓解釋和說明。“公布這么多部門的經費,不可能完全是準確無誤或無水分的。”
“要將公布三公納入真正的監督體系,不要為追求政績而公布,要真正實現人民監督目的。這才是三公經費公開的最終目的。”
[六問] “三公經費”面紗為何難揭?
[專家] 肯定有不敢見光的“貓膩”
各部門公布的情況五花八門,有的就是一張籠統的收支表,只談收支總量;有的則除總量統計之外,還公布了具體的明細。已公布的內容無統一標準,也無明細要求。
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主任高強指出,政府難以公開“三公”支出的原因在于基礎工作不到位。溫總理在回答網友提問時強調,要讓任何一項行政性支出都進入預算,而且公開讓群眾知道,接受群眾監督。
“應該看到,現在的公布是很大的進步,公布的數據也能反映出很多問題。”吳丕表示,“三公經費”的面紗相當難揭,原因至少有二:一是一些官員官本位思想和體制根深蒂固;二是“三公花費”確實有不少見不得光的“貓膩”。
“如果沒有問題,為何不能拿出來"曬"給百姓?”談到為何公布難,吳丕認為,肯定某些單位存在一些見不得光的作法,想辦法搞隱瞞,或公布一些虛假不實信息,這都很難避免。不想公布,就是怕老百姓發現問題或抵制百姓監督。
“公布三公經費當然是進步,但需要公布得更細,敢于接受百姓挑刺,發現問題,真正實現讓人民為政府的表現打分。目前的公布,盡管并不盡人意,但也是不少代表委員、專家學者和人民群眾呼聲推動的結果,盡管這種變化緩慢,但希望能穩步推進。”
“落實人民當家作主,實現百姓監督,不要為了完成上邊交待的任務而公布,應讓這種作法進入監督渠道,實現常態化和程序化,最終把達百姓滿意作為根本出發點。” 吳丕建議。 (記者常紅)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