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春5月2日電 中國人一向講究“禮尚往來”。然而,這初衷本善的“禮尚往來”卻日益演變為沉重的“人情債”,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大負擔。
長春市民何小姐新婚后滿心歡喜地給同事們發喜糖,但同事們拿到糖后的反應讓她大感意外。“同事們接二連三像商量好的一樣給我‘禮錢’,這讓我心里壓力非常大。我本想旅行結婚不辦婚宴的,推不開面子收了‘禮錢’,感覺像是被‘人情’綁架了,不辦個酒席回請大家是不行了。”
在某網絡論壇上,一個網友曬出五一開支賬單。“趕上五一小長假,周圍朋友結婚的多,我收到了5份婚禮請帖,一下子就得花去至少一千多禮錢。”網友“angle-lily”這樣說。
在吉林省一些農村地區,到了冬季農閑的時候,往往是各家辦宴集中的時候。提起“人情消費”,親戚朋友較多的農安縣農民李樹林也直呼“受不了”。在長春一家燒烤店打工的他每個月工資只有3千多,但春節回老家走親戚就花了近萬元。
“農村辦事名目多,蓋房子生孩子,甚至在個別地方,豬牛下崽都辦事收禮。”盡管李樹林很苦惱這些名目繁多的“禮錢”已經遠遠超出自己工資,但他決定咬咬牙也得給。“不出的話,鄰里取笑,鄉親指責。人情再貴也要給,砸鍋賣鐵也要給。”李樹林說。
鋪張的紅白喜事逐漸推高了人們的“人情消費”:人們支出了“禮錢”,便想盡辦法以各種名義擺酒設宴回收“禮錢”。這一來二去,就陷入惡性循環。如今,中國人“人情支出”的名目越來越多,生孩子、考學、參軍、結婚、喬遷、生病都可以成為收“禮錢”的理由。
回國度假的留學生李娜對中國人永遠也還不完的人情債感到不解。出國留學五年,李娜回國探親準備了一大行李箱的禮品,準備送給親戚朋友,但她遠遠沒想到這些禮品竟然會不夠。
“我真沒想到,這段時間大家變化這么大。結婚的結婚,生子的生子,我在國外都沒趕上,聚會上碰見了,不給個紅包,實在過意不去。”李娜近日來紅包支出就達5000多元。“大家都知道我在美國留學,所以這紅包不敢包少了,怕被人笑話。可他們不知道我的工資其實不比國內多多少。”李娜連連感慨回國探親“回不起”。
“父母一直對我說,寧肯欠人錢,不可欠人禮。大家都給禮物,我要是不給,肯定會被排擠。”在深圳工作的吳薇薇每次休假去國外旅游的時候都要給同事朋友們買禮物,為了避免旅行時禮物拎著沉,她在旅行前就通過淘寶網購買好當地特產,先郵到家里,等旅行回來以后,再從家中拿給大家分發。“我自己也覺得這么做挺無奈,我知道禮物只是走個形式罷了,但是人際交往中,形式又是那么重要,不得不走。”
有些專家認為,人際交往在禮儀社會中必不可少,適量的“人情消費”是維系人際關系的一種手段。“中國人比較重視‘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通過送禮可以促進人際交往,增進情感。”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卜長莉說。
更多的人認為過度的“人情消費”不僅加重了生活負擔,還敗壞了社會風氣。“現如今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隨禮檔次也在逐漸提高。人們互相攀比的風氣愈演愈烈。”吉林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鄭滬生表示,隨著隨禮金額、檔次的不斷攀升,會將人際關系不斷拉大,為了躲避不斷攀升的禮金,反而疏遠了人與人之間最可貴的那份情誼。“其實,理性來看,禮是情的媒介。重情輕禮,這才應是社會所倡導的。”(記者 何悅 高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