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到了,超市里各種牌子的“豪華粽子”又出現了,動輒幾百元的粽子也并非一般人所能夠和愿意消費,而“豪華粽子”其實是很多人用來送禮的借口,而不管是送豪華粽子還是收禮者,常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就是“人情需要”,沒有送禮和“消費”的人情就不是真人情。聽了這樣的話語,感覺心里很不是滋味。
曾幾何時,人情就是人的情意和情誼,也是一種美好的人性,少有金錢和權力等等的滲透和變異,人和人之間只要有人情,就會有熱情,就會有真情,就會有實情,那時候的人情是靠困難之時的幫扶,禍不單行之時的馳援,絕望無助之時的守望等等積攢下的美好情感,提起人情誰都會感到一種溫暖的愉悅感。
但是,后來,人情開始變味了,后面出現了一個沉重的后綴和尾巴——“消費”,只要談到“人情”必然要談到“消費”,“人情”和“消費”就像一對孿生兄弟一樣形影不離,沒有“消費”的人情被很多人瞧不起,冷眼相看,而“人情消費”卻大行其道,似乎“人情”不“消費”那就是不近人情,就是無情,就是缺少真情,人情被金錢化、價格化、斤兩化了,無消費的人情寸步難行,這不能不說是人情的退化。
人情變成了“人情消費”,無疑加大了人情的經濟成本,但是更大的危險在于,加大了人情的道德成本,甚至加大了腐敗風險而成了腐敗的“自掘墳墓”,“人情消費”橫沖直撞,誰都會產生道德焦慮癥,不安全感無形中加深了,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大家都是“人情消費”的受害者,誰也無法獨善其身,到最后形成了集體無意識的道德后遺癥。
弘揚文明之風,讓人情道德的靈魂能夠安頓下來,能夠安靜下來,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情冷暖的返璞歸真,人情急需要從“消費”的泥潭里突圍出來,輕裝前進,讓“人情消費”少些銅臭味和赤裸裸的急功近利,多些“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純真,多些心與心貼近溝通的淡定,多些真情實感的從容,擠干“人情消費”的水分,給“人情消費”瘦身,讓人情回歸真善美的本意,是每個人的人情福祉,也是社會文明的福祉。
要“人情”不要“人情消費”,少些“消費”,多些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人情;少些變味的送禮,多些情真意切的義氣,才是有正能量的人情。 (魏青)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