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自上而下大力提倡構建文明簡樸新風的環境下,部分地區出現的“人情消費”泛濫現象令人刺目。加強作風建設,樹立文明社會新風,必須狠剎“人情消費”之風。唯有此,才能更好地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才能真正做到減輕人民負擔、促進社會和諧、更好地維護黨和政府的形象。
去年年底,中央出臺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成為社會風潮,各地采取高壓手段遏制奢侈浪費、公款吃喝,效果顯著。但在日常生活中,自掏腰包的“人情消費”卻逆勢而行逐步泛濫,這不僅與中央轉作風的要求背道而馳,也加重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負累,禮品越來越奢侈、“份子錢”越來越多,讓人際交往越來越物質化、金錢化,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樸素意義被扭曲,極大地侵蝕社會風氣,造成負面效應,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
遏制“人情消費”的泛濫,要推崇人際交往回歸簡樸。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尚往來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種方式。正常的宴請接待、必要的禮品互贈,是維系情感、促進交往的需要和紐帶。但在人們交往越來越密切的當今社會,我們更要推崇“重禮儀、輕禮品,重情感、輕情面”的人情交往觀,更要堅持有原則。“人情消費”只會讓交流變得更加功利,人情變得更加冷漠,所以,我們必須要讓這種變了味兒的人際往來回歸樸實,讓人際關系回歸簡單,只有簡樸交往,才更有利于工作的開展,才會對促進人事和美、家庭和睦、社會和諧起到更加積極和正面的作用。
消除“人情消費”對社會的不良影響,要自覺倡導文明簡樸的社會新風。“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在于贈予物質的輕重,而是其間蘊含的珍貴情義,是人們的真誠態度。建立在質樸相處基礎上的往來,才能讓人際關系更和諧、堅固,也會讓整個社會更風清氣正。在中央全力倡導“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大環境下,逐漸畸形的“人情消費”必須偃旗息鼓。這不僅會將人們從日漸沉重的人情枷鎖中解放出來、讓人際交往回歸“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本性,更是落實中央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規定的必然要求,是減輕人們負擔、促進社會和諧、維護政府公信力、實現社會風氣風清氣正的重要舉措。(劉 潔)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