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下稱《網絡安全法》)正式施行,涵蓋了個人信息安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毒W絡安全法》作為我國第一部全面規范網絡空間安全管理方面問題的基礎性法律,是我國網絡空間法制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懲治網絡犯罪有法可依
新出臺的《網絡安全法》共七章七十九條,內容涉及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范圍的界定、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加強管理、對攻擊和破壞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境外組織和個人的懲罰措施,以及懲治網絡詐騙等新型網絡違法犯罪活動的規定。
根據規定,非法獲取或出售公民個人信息,如財產信息、通信內容及行蹤軌跡信息等不良行為需相應行為人或組織承擔法律責任。個人信息遭到泄漏,權利人可通過舉報要求網絡運營者及時刪除被冒用的個人信息。此外,惡意散布謠言、損害中傷他人名譽的發帖行為被列入管理。
《網絡安全法》明確規定非法獲取、出售或提供個人敏感信息五十條以上的將構成犯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該法首次明確“人肉搜索”案件中,行為人未經權利人同意將個人信息公布于眾,行為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網絡威脅成常態 各國應對策略升級
近年來,互聯網安全問題愈演愈烈,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和重視。針對網絡犯罪的界定和具體懲罰措施,各國均出臺新方案解決相應問題。
中國網絡安全建設任重而道遠
據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王春暉介紹,新出臺的《網絡安全法》根據不同類型網絡犯罪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出臺了一系列規定,十分符合當前網絡安全工作的實際需要。同時這也為今后《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制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網絡安全法》的出臺是中國網絡安全建設工作的一大進步,但是相較于歐美等國家的網絡安全建設,中國在這一方面仍需加強。加強網絡安全建設不僅有利于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同時這也是國家安全的一部分。由此看來,中國的網絡安全建設依舊任重道遠。
《網絡安全法》今起施行,昨日,國家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局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拿《網絡安全法》說事兒站不住腳。放下選擇性焦慮,摒棄誤解與偏見,回歸理性客觀的正途,才是正常人應有的抉擇。
《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運營商應當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必須符合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目的明確的原則,知情同意的原則等;同時還規定了網絡運營商應遵守對收集信息的安全保密原則、公民信息境內存放原則、泄露報告制度等。
為促進我國網絡社會的安全穩定發展,推進全球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應盡快修訂并頒布《網絡安全法》,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國際網絡安全立法變革決定了《網絡安全法》“保障法”的定位,我國應搭建兼具防御、控制與懲治功能的立法架構,并以此為基礎展開系統性的具體制度設計。
6月7日下午,由鄭州科技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黨總支舉辦的《網絡安全法》解讀講座在電南202舉辦。全院150名師生參加本次活動。
5月2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公布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就《規定》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針對違反內容管理要求的,規定了警告、暫停新聞信息更新、二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同時對內容管理違反《網絡安全法》規定的,根據《網絡安全法》予以處理。
網絡安全涉及社會方方面面,小到個人隱私、大到國家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網信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筑網絡安全防線。
目前網絡安全工作已被廣泛運用,并釋放出了巨大的社會效應和效果,但小部分黨員干部對網絡安全工作仍然有抵觸心理、對抗意識。
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規范網絡空間安全管理方面的基礎性法律,內容包括網絡空間主權原則、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的安全義務等方面。
6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也正式施行,其中明確,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征信信息、財產信息50條以上的,即構成犯罪。
近期,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網絡產品和服務安全審查辦法(征求意見稿)》。網絡安全審查制度的出臺是中國建立完善網絡空間安全保障體系的關鍵步驟,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網絡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是國家網絡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人大通過《網絡安全法》的重大意義在于,從此我國網絡安全工作有了基礎性的法律框架,有了網絡安全的“基本法”。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網絡資源普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既為我們帶來了便利也為我們帶來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