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不好的輿論可以成為民眾的“迷魂湯”、社會的“分離器”、殺人的“軟刀子”、動亂的“催化劑”。這話不是筆者說的,而是來自一篇題為《由“宣傳”到“輿論”意味著什么》的評論文章。筆者之所以特別推崇這段話,乃是因為揭示了輿論并不等同于民意、輿論也有好壞之分。
“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輿論工作,多次研究有關問題,并作出重要部署。在4月19日舉行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
互聯網上眾聲喧嘩,魚龍混雜,在社會思想多元多變、輿論生態深刻變化、社會情緒亟需疏導、意識形態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廣大黨員干部更應認真研究和分析輿論走向,分清好壞,激濁揚清,做黨政方針的傳播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護者、社會輿論的引領者,把網絡輿論打造成疏導社情民意的重要平臺、宣傳黨政方針的重要陣地。
關注網民的關注,強化引導意識。現今是個“人人持有麥克風、個個都是發言人”的自媒體時代,互聯網已成為社會輿論的“傳播器”和“放大器”,如果聽任荒誕、低俗、負面的輿論泛濫,就會動搖我們的執政基礎、危及國家安全,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廣大黨員干部要努力提升網絡運行規律的掌控能力、網上信息的甄別能力、網上輿情的研判能力,要學會把網民的關注作為自己的關注,把網民議論的焦點作為自己評說的焦點,在發現錯誤輿論時應積極主動地在第一時間主動發聲,正確引導輿論,同時及時向有關部門反饋,進行正式回復引導,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關注社會的關注,強化為民意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現實生活與網絡輿論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目前,網絡已經成為公眾發表意見的重要平臺和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重要渠道,網絡輿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現實生活。廣大黨員干部要積極通過網絡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特別是對涉及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的事件及其輿論及時作出回應,切實為廣大群眾答疑、釋惑、解憂,使公眾情緒、矛盾糾紛得到有效疏導與化解;要高度關注社會熱點難點、高度重視民生工作,把功夫下在是否為民做實事、求實效上,是否勇于擔當、善于作為上,以實際行動彰顯先鋒本色,讓人民群眾滿意,讓負面輿論失去土壤。
關注中央的關注,強化看齊意識。輿論引導的目的,就是要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和行動聚焦到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上來,切實提振信心。廣大黨員干部要自覺做到經常、主動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中央關于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看齊,恪守黨性原則,既不散播違背黨中央精神的錯誤觀點,也要勇于同背黨中央精神的錯誤言論作斗爭,時刻堅持“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李吉明)
共青團向網絡進軍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的明確要求,也是各級團組織履行根本職責、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客觀需要。“難事長做——馳而不息”系列評論
從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到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從互聯網金融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2014凈網行動有序展開……2014年網事多多。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5日在北京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4年以來中國網絡輿論對政府的認可度顯著提升。這份互聯網年度輿情分析報告認為,2014年以來,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進一步加強融合,網絡輿論共識度與政府認可度均快速上升。
近段時間以來,周小平、花千芳兩位網絡作家深陷輿論漩渦。從一元表達到多種聲音,從輿論一律到多元意見,網絡空間的開放自由已成常態,積極健康的網絡輿論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2013年,政府加大了對互聯網的管理力度,遭遇沉重打擊,風光不再。在新的十年開端,互聯網的發展和管理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政府在善管互聯網與善用互聯網之間斟酌損益,未來還有很大的空間。
云南省人民檢察院的官方微博建議:在打擊網絡謠言與保護網絡自由之間,應該掌握好一個平衡點,不要從一個極端陷入另一個極端。
網絡既是虛擬社會,更是公共輿論場所,在區分社會危害性的基礎上,加強對網絡謠言的刑事打擊力度,乃是法治社會促進網絡輿論公義的重要保障。
9月23日,井柏然在微博曬出一張帶有“微博再見”的圖片,疑似退出微博,評論功能也被關閉。而“微博再見”則是在該事件后,井柏然第二次發布微博,疑似要退出微博,并且關閉了微博評論。
6月21日,國家網信辦召開全國跟帖評論專項整治視頻會議,部署集中治理跟帖評論存在的突出問題。跟帖評論亂象擾亂信息傳播秩序、破壞網絡輿論生態,人民群眾深惡痛絕,必須下大力氣整治。
輿情反轉現象頻現網絡,一方面反映了網絡情緒的躁動,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當前網絡輿論場的復雜多變。建設良性的網絡輿論生態,不能忽視對輿情反轉現象的治理。
2015年1月底,國內知名民調公司零點調查開展了一項網絡生態環境的調查,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網絡生態環境的各方面變化情況進行了系統調查。
最引人注目的是,政府發起了多項網絡治理專項行動。
今日下午,由中國互聯網新聞研究中心主辦的“2014年度網上輿情形勢分析”發布會在京舉行。梳理輿論熱點發現,今年以來,主流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進一步加強融合,網絡輿論共識度與政府認可度雙雙快速上升,網絡輿論生態步入正軌。
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事關互聯網發展與治理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描繪了建設網絡強國的宏偉藍圖。
網民經常會因為一些虐貓虐狗的新聞而同情心泛濫,甚至直接“人肉”始作俑者。但,為何面對因公殉職的7名扶貧干部,卻是如此的冷漠無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