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26日下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用這樣的生動比喻強調,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
這次集體學習的主題,正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一場全方位系統性的綠色變革蓬勃興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步入“快車道”。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來,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指引。
一系列貫徹綠色發展的“四梁八柱”政策制度逐漸建立和完善: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出臺,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部署;
——福建、江西、貴州等省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中辦國辦《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印發,對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實施嚴格保護;
——31個省份都已經著手落實“河長制”,統籌協調共守一江清水;
……
對于人民群眾最關切的環境污染問題,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重拳”出擊,力度前所未有。“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相繼出臺,中央環保督察如火如荼開展。
環保部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即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6%,優良天數比例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我國的水環境質量呈現出“好水”增加、“壞水”減少的趨勢。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僅僅停留在“種草種樹”、“末端治理”,而是發展理念和路徑的根本轉變。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6年,我國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7.8%,清潔能源比重由15.3%上升至17.7%,完成造林面積3.72億畝,“三化”草原治理16.5億畝,環境質量有所好轉。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全社會共識,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正在成為社會廣泛倡導的風尚。選擇公共交通綠色出行、自愿加入“光盤行動”、選購更加節能的綠色家電……綠色消費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生態環境保護挑戰諸多,綠色發展任務依然艱巨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就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是值得我們自豪和驕傲的。”在這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同時,我們在快速發展中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在現實中不少地方發展和保護的矛盾仍然突出,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多發,一些重要生態功能區破壞問題屢禁不絕。
在發展方式上,轉型升級也并非易事,亟需一場發展觀的深刻革命。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指出,目前我國資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單位GDP能耗是美國、日本的2倍以上,水資源產出率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綠色發展方式尚未全面建立,產業結構偏重、污染物增量仍處高位,清潔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不高,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受限。
目前,要GDP不要生態的價值取向在很多地方的發展中仍然存在。還有部分基層領導干部在思想認識上習慣把環境問題歸咎于客觀原因,對主觀原因和自身工作問題認識不足。
而我們每個人,也都是這場綠色發展觀革命中的一員。“光盤行動”開展四年多來,“舌尖上的浪費”現象依然嚴重。中科院課題組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到2015年,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這相當于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
一個綠色的家園,要靠人人呵護和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認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綠色發展,核心是處理好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這是觸及人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重大變革,對我國實現現代化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生態破壞嚴重、生態災害頻繁、生態壓力巨大等突出問題,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明顯的短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約束和激勵并舉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綠色行動體系,加快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資源環境問題,是我國近14億人口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大約束。事實證明,走發達國家掠奪資源、轉移污染的老路是行不通的。三大紅線,就是我國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生產和生活都不能超越現有的條件制約。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是要從生產和消費兩端入手,從源頭上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在這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6項重點任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加快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全面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倡導推廣綠色消費、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這其中最首要的,就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在鋼鐵、煤炭去產能和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中,地方應強化環保、能耗等標準的“硬約束”,使環保達標真正成為企業發展的“硬杠杠”。
為了改善京津冀大氣環境質量,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28個城市已經排查出要關停取締的小散亂污企業5.6萬家。這就是利用環境硬約束,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生產方式更加綠色化。
要解決環境問題,最終還是有賴于全社會消費端的綠色化,通過公眾生活方式的變革,倒逼生產供給端革命。“綠色發展要靠政府、企業和居民等主體的共同努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
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不是哪個部門、哪個人的推動,而是今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生態文明建設既事關發展方式,又事關人民福祉,只有筑牢保護生態環境的制度防護墻,“美麗中國”才能“夢想成真”。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2013年9月23日至25日,習近平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上指出
原標題: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從1到7“數”讀習近平扶貧方略
這一理念,表達了黨和政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飽含了習近平總書記以民為本、心系百姓的初心情懷。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一幅綠意盎然的中國夢畫卷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一個充滿勃勃生機的中國夢正向我們穩步踏進。
談及理論體系的問題: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形成了一個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劉云山還認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關鍵在深刻理解和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
夯實科技基礎、強化戰略導向、加強科技供給、深化改革創新、弘揚創新精神……這一年,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當代科技工作者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忘我投入,奮力攀登,才有了一項項突破。
從千百年前的民族偶像,到當今時代的干部榜樣,時空相隔久遠,但屈原和焦裕祿的民本情懷一脈相承。屈原的求索,宏遠、抽象,是哲人的“終極之問”;當下國人的求索,明確、具象,有的放矢,是不斷的改革創新。
習近平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習近平強調,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重視、加強領導,紀檢監察機關、組織部門和政府有關監管部門要各盡其責、形成合力。
始終堅持人民公安為人民 做到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會見全國公安系統英雄模范立功集體表彰大會代表并發表重要講話。
國家主席習近平17日在人民大會堂同阿根廷總統馬克里舉行會談。兩國元首共同見證了教育、文化、農業、質檢、體育、投資、能源、鐵路和金融等領域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
圖解:國際政要熱議習近平“一帶一路”論壇演講
國家主席習近平16日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意大利總理真蒂洛尼。
國家主席習近平16日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坦巴耶夫。習近平強調,中方支持吉爾吉斯斯坦維護獨立、主權、領土完整,支持吉方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的發展道路和奉行的內外政策。
國家主席習近平16日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代表日本政府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日本自民黨干事長二階俊博。在今明兩年日中邦交正常化45周年和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希望雙方能舉辦好各種紀念活動,為日中關系發展提供推動力。
5月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并致開幕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