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百發百中的特等射手;他是會說日語的抗日英雄;他就是抗戰老兵李付勝。
李付勝1922年出生,1941年5月在山西安澤縣參加八路軍,并參加決死隊。194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8月曾參加“上黨戰役”,自1942年8月到抗戰勝利,他曾兩次榮立一等功。
張進,生于河北行唐縣,1938年2月參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百團大戰、遼沈、平津、抗美援朝等戰役戰斗。
1983年7月離職休養,副軍職待遇,榮立大功二次,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獨立功勛榮譽章、朝鮮三級國旗勛章。
張計安1928年10月生于山西沁源縣,1942年參加革命,1945年7月入黨,曾任河南省軍區鄭州警備區副政委。
從日軍侵華到最后投降,張計安從頭到尾親身經歷耳聞目睹了那場可怕的戰爭。時隔六十多年,侵略者的奸淫燒殺的場面仍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尸橫遍野的景象永遠無法淡化絲毫!
胡言溫的老家在山東省聊城市,1943年8月,加入了抗日游擊隊。1944年秋天,胡溫言被派到山東野戰區醫院,擔任衛生員和通信員。
談起抗日,胡老激動的說:“打仗的時候子彈就在耳邊飛,身邊的戰友說沒就沒了,我們沒有一個人想今后能怎樣,但是我們有一個信念,就是要把日本人趕出中國?!?/span>
他18歲便投身到抗戰隊伍中,親眼目睹過日本人的殘酷,親手活埋過漢奸,記不清打過多少仗,受過多少傷,但他無怨無悔,他就是抗日老兵趙舉。
趙舉,1923年生于山東梁山,1941年參加八路軍,194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4月隨部隊南下,1953年1月任54軍135師404團副團長,1955年任134師參謀長,1964年被授予上校軍銜。
郭天木,1924年7月生于山西省潞城縣,1941年參加革命工作,194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河南省軍區鄭州警備區司令員。
老將軍的抗日故事無法用筆墨一一敘述,通過老將軍戰斗過的地方就能看出一個抗戰老兵的輝煌經歷:隴海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晉北、魯南、豫北、豫西、豫西南、魯西南、皖北等我軍著名戰役。
常端健1922年11月出生于河南安陽縣善應鎮南坪村。入伍后,先后參加過打杏樹崗、范馬寨、馬義川、堤洞等戰役,1944年在登封縣草村嶺和日本鬼子作戰時因作戰勇敢,榮獲一等戰斗英雄榮譽稱號。
1945年11月在豫西一支隊特務連立戰斗一等功一次。
他是先后八次負傷的戰斗英雄,他是電影《上甘嶺》里連長的原型,他就是抗戰老兵——張計發。
張計發,河北省贊皇縣人,1926年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19歲參軍,就隨著部隊轉戰太行、逐鹿中原、強渡長江、躍進江南、直到南海之濱。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51年隨部隊開拔奔赴朝鮮“抗美援朝”。
他叫鐘飛,1920年3月生于江蘇省泗洪縣(原安徽省泗洪縣),16歲參加抗日游擊隊,2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和抗美援朝重大戰役中沖鋒陷陣,立下戰功。1955年被授予少校軍銜,1973年,他從周口軍分區調到平頂山市,任平頂山人民武裝部(現為平頂山軍分區)部長。
一位樸實干練、思路敏捷的老同志,一個不怕流血犧牲、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這是老共產黨員董志才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外敵入侵,民族受辱,這樣的經歷在14歲的董志才心里埋下了保家衛國的種子。1939年,16歲的董志才毅然參加了八路軍,從此開始了他的抗日斗爭和軍事生涯。
張富榮1925年6月出生于山西省靈石縣。1938年6月在家鄉山西靈石參軍,當時部隊名叫決死隊52團,1939年編入陳光支隊,進入敵后抗日根據地,1940年在魯西北第三軍分區司令部工作。
1945年6月份,在冀魯豫戰區,加入新編第四團(由觀城、清豐、南樂三大隊組成)三營十一連任代理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