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截至目前,2013年畢業生就業情況并不樂觀。放眼一線城市,北京就業率不足三成,上海不足三成,廣東不足五成。由此在網絡上盛行開來的“最難就業季”的說法也成為對廣大畢業生們最苦澀的調侃。
今年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699萬,這是建國64年以來,高校畢業生最多的一年。而來自用人一方的數字顯示,招聘崗位與往年相比下降大概15%。這一增一減,使得今年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最難就業季”?
社會環境原因——舊問題不去新問題又來
近日,清華大學(招生辦)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熊義志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研究員丁大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造成今年“最難就業季”的原因,既有一直存在的老問題,也有長期積累的歷史原因,其中,更有今年凸顯出來的新問題。
歷史遺留問題——大學擴招、畢業分配改革
丁大建認為,就業壓力是一個較長期的壓力,主要還是來源于比較快速的擴招。我國自九十年代末期依賴高校開始快速擴招,畢業生的招生規模從從當時的100多萬一下擴大到今年的近700萬,這樣的急速擴招,就形成了一個長期的就業壓力,因為這樣一個大規模的擴招,經濟發展速度沒有那么快。
除了高校擴招,還有另一個主要原因。“在我們急速擴招造成總量供給突然加大的時候,正好也碰上我們高校分配的制度改革,也就是原來從計劃分配,逐步在2000年基本上全部轉成市場體制的分配,自己找工作,當畢業生供給突然加大,這種市場的需求與供給的匹配就出現了問題。”
新問題之一——中國經濟增長率降低影響就業率
對于今年緊張的就業形勢,清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熊義志總結為四點原因:
中國經濟增長率有所降低,加上國際經濟持續低迷,導致總體就業需求下降;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外部經濟沖擊,導致部分行業就業需求降低;大學生就業市場供大于求的格局持續存在;高等教育質量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高校的人才培養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需要。
熊義志認為,前兩個因素是今年碰到的新形勢,后兩個問題則是近年來一直存在的問題。
新問題之二——“留學生”回國熱上演
導致今年就業難度高于以往的另一股暗潮是——留學生的“回國熱”。2012年,中國留學人數總數為39.96萬人,各類出國留學歸國人員總數為27.29萬人,2005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籍學生希望留在美國工作的比例高達89.4%,2011年,這一比例已經降低到82%。2012年,有七成留學人員學成后選擇回國發展。大量留學生“返流”,繼續擠占原本就已極其窄小的就業空間。
畢業生自身原因——目標不明期望高、就業觀轉變
面對“最難就業季”,許多畢業生紛紛發出感嘆:“沒有最難,只有更難。”然而,在抱怨聲不斷的同時,從媒體報道的事例中其實不難看出,畢業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是導致“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找工作目標不明確
許多求職大學生并沒有明確的目標,日前,西安某用人單位大倒苦水:“求職的人越來越多,但合適的很少,我們招人也很難。”
一家建筑勞務有限公司貼出的海報里,招收的崗位只有一個:總經理助理。要求25歲以上,具有大專學歷。該公司的招聘人員說,這個崗位招聘了一個多月了,也沒找到一個合適的人。來問的人不少,但是多數完全不知道這個崗位要做什么。
“很多學生來求職,不是先問工作內容,而是先問薪資待遇、工作時長和休假時間。”一家生物技術企業的招聘人員說,她覺得這樣有些本末倒置,“應該是先說你能給公司帶來什么,然后才是公司能給你回饋多少。”
騎驢找馬期望值過高
對歷年就業數據、畢業生數據進行機械比對,似乎可以從容得出“就業難”的結論。但除卻“就業率”這個單一的指標之外,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就業需求、就業結構也應考慮在內。 據媒體了解,在深圳,手頭持以一份以上OFFER卻遲遲不“下手”,“騎驢找馬”的畢業生大有人在,而這群期望值較高的畢業生往往也被算在“失業”的數據之中,但這顯然不能視作“就業難”的證據。
深圳大學畢業生夏丘瑩最近就成了“面霸”,她拿到三份OFFER:某二線咨詢公司媒體公關、500人企業的人力資源培訓生、500強企業的營銷專員……在她看來,三份工作都僅屬于“尚可”級別,各有優勢各存短板。她認為:“營銷崗薪水不錯,但工作壓力非常大,穩定性弱流動性強,而公關、人力資源培訓生則上升空間非常小。”
“90后”成畢業生主力 就業觀改變
事實上,畢業生自主意識增強、就業觀念多元化等因素對就業的影響正越來越明顯。蘭州交通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蘇程表示,今年“90后”已經成為就業舞臺主角,他們的就業觀與“70后”“80后”相比有明顯變化,更看重性價比高的工作,關注企業是否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企業公平公正的用人機制,傾向選擇有較舒適工作環境和企業文化的工作,不愿選擇沒節假日、經常加班、四處奔波的工作。
這一點在蘭州交大本科畢業生到工程施工企業就業的人數變化上有所體現:蘭州交大近兩年畢業生到工程施工企業就業比例已經從2010年的23%減至2012年的13%。今年的比例預計會更低,大約僅有10%。
“70后”“80后”畢業生就業時,還愿意為了施工企業的“鐵飯碗”暫時忍受艱苦的野外工作條件,但“90后”畢業生求職時對工作環境和晉升機會要求更高。“類似施工企業的一些單位遠離城市,工作流動性大,上升通道相對較窄,不受他們的青睞。”蘇程說,一些工程施工企業等用人單位的反饋顯示,五六年前,企業人才的流失率僅為5%左右,但在去年達到了15%。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