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月4日發布《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該規定自3月1日施行。(新華網 2月4日)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一方面人們通過網絡了解世界,傳遞信息,創造財富;另一方面也有人利用網絡社會的虛擬特性肆意妄為,在網上發布虛假新聞、冒用他人身份、宣揚低俗文化,甚至公然分裂國家,破壞民族團結。這樣的亂象的存在已經成為威脅個人信息、網絡環境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成為中國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轉變的重要阻礙,重拳整治刻不容緩。
《規定》通過對網絡賬號的“十大亂象”進行有針對性的清除治理,按照“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有利于保障網民利益、保持網絡生態、維護社會安全。
整治賬號亂象是保障網民利益的“保護傘”。通過網絡與親朋好友聯系互動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而網絡賬號是實現這種功能的必備工具。但你是否知道,你的賬號或許已經被不法分子悄悄盯上。例如,微信圈和QQ出現這樣的騙局:使用和你一模一樣的頭像和名字,然后大肆向你的朋友和親人借錢。此次的整治亂象正是通過實名制注冊,使得騙子無所遁形,即便騙術偶然得逞,也可以通過注冊信息將其繩之以法。
整治賬號亂象是保持網絡生態的“殺蟲劑”。在各地對“黃賭毒”的嚴厲打擊之下,利用網絡賬號傳播低俗文化甚至公然招嫖正在成為不法分子的“首選”。這些人就像是網絡社會中的“害蟲”,將網絡環境搞得烏煙瘴氣,對網絡生態的破壞極為嚴重。通過對網絡賬號的重拳整治,將不良和違法賬號依法依規進行處理,還可以“順藤摸瓜”,將頂風作案的不法分子一網打盡。害蟲沒有了,網絡環境自然就健康了。
整治賬號亂象是維護社會安全的“高壓網”。網絡世界雖然是虛擬的,但由于各個賬號的操控者都是活生生的人。所以,網絡安全對社會安全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通過對網絡賬號的重拳整治,嚴厲打擊散播虛假消息、傳播邪教迷信、破壞社會穩定、公然分裂國家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用科技和法治相結合的方式為網絡和社會安全通上“高壓電”。
劉云山同志在首屆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啟動儀式上曾指出“網絡信息人人共享、網絡安全人人有責”。正如劉云山同志所言,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在享受在互聯網暢所欲言的同時,更加珍惜愛護這份來之不易的自由。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普通網民,都應當積極支持網絡賬號整治,為營造清朗的網絡環境,為維護個人信息和網絡社會的安全,為中國的網絡強國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謝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