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范軍,許多河南人都不陌生。有人記得他的相聲《勸驢》、有人最喜歡他常派豫劇的“正宗味兒”,有人排著隊去看他主演的原創河南方言話劇《老湯》……但很少人注意到,范軍已經當了多年的河南省曲藝家協會主席。在近日范軍再次當選新一屆河南省曲藝家協會主席。今天猛犸新聞記者就給您走近曲協主席范軍,看一看不一樣的河南“范兒”。
打娘胎里就“登臺表演”
在觀眾眼里,范軍是一個說學逗唱樣樣精通的“全能笑星”,給億萬觀眾帶去了最開懷的笑聲;他又是一個玩轉曲藝、影視、話劇多領域的“跨界能人”,把充滿中原韻味的表演藝術、把他獨特的豫式幽默傳遍了大江南北。
這一身藝術細胞從哪兒來?用范軍的話說:“打娘胎里就登臺演出了。”
范軍有4個姐姐,他是家里的幼子,母親懷他時是鄭州百貨大樓的營業員。
范軍說,母親喜歡文藝,能歌善舞,也是河南省財貿文工團的文藝骨干,經常上臺表演,也和許多老藝術家都很熟。
母親的文藝細胞和藝術情結都遺傳給了范軍。他從小就喜歡模仿藝人,也和許多河南的老藝術家結緣。
一段模仿表演促成與常香玉師徒緣分
范軍和豫劇大師常香玉的緣分也是河南戲曲界的一段佳話。
當年聽說常香玉想收范軍為徒,常香玉的先生陳憲章提出要見見范軍,實際上是想“把把關”。
范軍來到常香玉大師家中,學了一段常大師的表演,陳憲章先生對常香玉大師說:“馨珊(陳憲章對常香玉的稱呼),我好像又聽到了你50年代時的聲音,這孩子太有天賦了。”最終,范軍拜師,成了常香玉大師唯一一名男弟子。
在范軍的印象里,常香玉大師生活當中很平凡,吃粗糧、睡硬板床、說家常話。但她又很“講究”,“無論到哪兒身板都是直挺挺的”。
范軍記得,他去常香玉大師家里上課時,老師大熱天衣服領子也系著風緊扣。范軍說:“老師,在咱自己家,咱穿松散點兒不好嗎?”常香玉說:“孩子,我是你的老師,這是對你的尊重。”
“大師就是既平和又善良又有風骨,滿懷對國家、對人民的深情。”范軍說,從常香玉大師那里,他不僅學到了藝術,更學到了可貴的品質。
河南曲藝名家教會他“戲比天大”
其實不僅是常香玉大師,許多河南的老藝術家都對范軍的藝術之路產生過或多或少的影響。
“我18歲進入曲藝團,跟著河南很多戲曲名家去演出,學到了很多東西。”范軍說,在后臺,高潔老師穿上演出服就不肯再坐那兒了,柳蘭芳老師演出之前不跟別人說話,王善樸老師上臺前喜歡先喊上兩嗓子……
“名家們的這些習慣都是他們對舞臺的敬畏啊。”范軍說,從名家身上,他深深體會到“戲比天大”這個詞的含義。
“我常常感嘆自己很幸運,有幸和這些曲藝名家們接觸十多年,他們對我藝術上的感染、熏陶,我一輩子感激不盡。”他說。
在河南曲藝界,范軍是河南新時期的曲藝領軍人物,可以說擔負著承前啟后的重任。他被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文聯授予“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被中國曲藝家協會評為“新中國曲藝六十年”為曲藝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中青年藝術家”,正是他踐行河南老藝術家的優良傳統的結果。
“百變”范軍堅持“曲藝是魂”
這幾年,范軍很忙。他一方面帶領河南省曲協舉辦全國性和全省性曲藝比賽,為曲藝演員和作品的展現搭建平臺,深入基層組織曲藝惠民演出,另一方面,也在用不同的形式把河南的曲藝推介出去。
201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向黨報告——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曲藝演出周”系列活動之“中原風——河南曲藝專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上演。此次演出是改革開放以來河南曲藝首次進京專場演出,以集群的形式向全國推出了河南優秀曲藝家群體,代表了河南曲藝界的較高水平。
2014年九月底,河南曲藝再次晉京演出,又一次走進北京民族文化宮,參加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國曲藝家協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向人民報告——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暨說唱中國夢優秀曲藝節目展演”活動。由河南曲藝團參與并演出的“馬街書會”河南曲藝專場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2013、2014年,他領銜主演原創河南方言話劇《老湯》,首都國家大劇院、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均留下了《老湯》劇目的足跡。
有人覺得他“定位模糊”,有人覺得他“不務正業”。
“我是萬變不離其宗。”在他看來,他的這些活動始終堅持的是“曲藝是魂”,為的是“固本求新”。
“我說的相聲,融入了跟河南各大劇種、地方戲曲有關系的段子,我們搞的影視劇,也還是河南式幽默,都是用質樸的河南小人物來反映大社會。”范軍說,包括他唱的《河南愛說中》、《馬街書會禮贊》等等都始終和豫腔、豫調、豫文化牢牢地結合在一起。
我是顆種子,河南就是土壤
“我把自己定位為豫文化的傳播者。”范軍說,“現代社會文化是多元的,但是我的根是牢固的,我的情感融入到河南。河南是我的土壤,我就是一顆飽滿的種子,我這顆種子就適合黃河水的澆灌,吸納的就是河南的幽默,傳遞的就是河南范兒的正能量,所以才能接著地氣兒,我用我的作品揚起我們河南人的精氣神,用我們河南式的幽默展示給世人河南人的樂觀、豁達、堅韌不拔。”
范軍的《老湯》講的是河南人的經商之道,如何講規矩,認老理兒。他說,方言劇只是《老湯》的載體,里面抖包袱的各種手法還都是曲藝的手法,相聲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融入的是河南的地域特色,曲藝人演話劇,既鍛煉了隊伍,又拓寬了曲藝人的表演形式。
他目前正在籌備的下一部方言劇《老街》,就是講述的關于“馬街書會”的故事,《老街》以700年的馬街書會為引子,用曲藝人演曲藝人,從小人物在大時代背景下多舛的命運入手,講述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傳承。他希望能夠通過這部新的方言劇,更好的宣傳河南曲藝,更好的推廣“馬街書會“,更好的傳承曲藝經典。
第三部方言劇《老家》也已經在范軍的心中醞釀良久,《老家》是一部講述河南根親文化的作品。《老湯》、《老街》、《老家》將作為傳遞中原人文精神的三部曲,根植曲藝,創新形式,打造方言劇,更好的傳播中原文化。
讓傳統曲藝插上創新的翅膀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幸運兒。”范軍說,從老藝術家的關愛到億萬觀眾的支持,讓自己心里一直有一種溫暖,這種溫暖化成自己的感恩,激勵自己一直向前。
“承蒙大家厚愛,讓我當了兩屆曲藝家協會主席。”范軍說,這是一種厚愛,也是一種責任。
“我們該保護什么?發展什么?”他說,河南是個曲藝大省,一直不乏曲藝人才。但隨著時代發展,各種藝術的沖擊,曲藝也面臨著尷尬的境地。比如說河南墜子,還是老幾樣。可是社會在改變,現在聽相聲的笑點都變了。
“我們已經進入‘互聯網+’的年代了,怎么能讓傳統藝術插上科技的翅膀創新,不斷有新的觀眾融入?”范軍說,“傳統的核心是一定不能丟掉的,要堅持保留,但是也要賦予其新的活力,跟上時代。”
首先,最大的問題是河南的曲藝創作隊伍匱乏,河南急需培養一批懂得現代語言、現代節奏的新生創作隊伍,應該以政府為主導,加大創作人才培養力度。
另一方面,省曲協也要發掘民間的力量,民間不乏高手,借助來自曲藝領域的省曲協主席團成員發掘民間藝人,整合保護傳承傳統曲藝。
河南少兒曲藝水平在全國領先,范軍表示,省曲協也將在老藝術家和兒童曲藝愛好者之間搭建橋梁,為河南曲藝培養新生力量。
此外,省曲協還希望多吸納一些大學生曲藝志愿者,挖掘學校社團中真正熱愛曲藝的80后、90后,融入到曲藝大家庭,把省曲協變成曲藝愛好者互相交流、學習的平臺。(猛犸新聞記者劉長征/文邱琦/圖)
近日,范軍再次當選新一屆河南省曲藝家協會主席,東方今報記者帶您看一看不一樣的河南“范兒”。
春節臨近,為落實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宣傳工作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工作要求,河南電視臺衛星頻道本著正確引導輿論、回應社會關切、服務百姓生活的總體指導方針,于1月中旬至3月初開展一系列關愛、反映基層人民群眾生活和需要的社區送富貴活動,回饋廣大電視觀眾。
為更好地培養河南墜子傳承人,進一步提升民間藝人的表演藝術水平,并為河南墜子表演團體輸送新鮮血液。8月9日---10日,寶豐縣邀請了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省曲藝家協會主席范軍,豫劇大師常香玉的大女兒、當今“常派”藝術代表人物常小玉等老師,為該縣300多名民間藝人和曲藝愛好者進行現場授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文化建設要懂得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互聯網+’。”河南人大代表范軍認為,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原文化的精神內涵,是增強我省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任務。
說起笑星范軍,河南人沒有不知道的。12月26日,在鄭州召開的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次代表大會后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作為一名表演者,就是為舞臺而生,為觀眾而服務的。要把“豫文化”這個火把用笑聲傳遞下去。
2013年10月10日中午12點,河南電臺戲曲廣播特邀請河南方言話語《老湯》主演、著名青年表演藝術家范軍等做客戲曲廣播《有你就有戲》節目,講述話劇排演臺前幕后的故事。
由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的“挑戰世界紀錄,72小時好戲唱不停”活動,自昨天(4月29日)啟動已經進行了超過24個小時。
12月16日、17日,隸屬于河南省文聯的省美術家協會、省書法家協會、省攝影家協會、省曲藝家協會、省影視家協會等五個協會的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在鄭州召開。
故事發生在中原一個名叫蔡家莊的小山村。圍繞青年農民蔡有才,帶領同村的大頭、麻桿、宛玉、艷麗等一群年輕人,用DV拍攝電影。農民拍電影,任誰看了都覺得是鬧著玩的。
范軍說,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南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條大河邊,有著獨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內涵。張懷強說,《大河兒女》融合了著名編劇、著名導演、著名演員、著名歌唱家、著名瓷種等多種奪人眼球的元素,必將掀起一股收視狂潮,鈞瓷將因此受到更多人的關注。
昨天(5月13日),“噴空”之“樂春”鄭州站首場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拉開序幕。
記者從大河報2014信陽春季房交會籌備處獲悉,盡管信陽連日來陰雨綿綿,但是房交會的籌備工作依然快速推進。投資215億元的中國信陽義烏國際商貿城將獨家冠名本屆房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