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的卡通戈扮演防暴警察 楊東華/攝
時光就是一頭野驢,轉眼間,建業重新殺回了中超。同樣是在航體,去年哭聲一片,今年則鑼鼓喧天,一派歡慶的景象。然而,淡淡的欣喜之后,稍有些常識的人恐怕都會對建業在中超的前景感到深深的憂慮。畢竟,中超和中甲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檔次的差距。按照俱樂部的運作狀況和球隊現有實力,明年到底能走多遠,恐怕誰的心里也沒底。現在就該為明年的日子好好打算一番了。
2006的絕對超值
2013的億元投資
今年是建業第二次沖超,人們很容易把兩次沖超的性價比進行一番比較。很明顯,這次的沖超含金量無法和2006年相提并論。
先說人員配備。2006年,建業球員中除了陸峰外,大多數人的中超經驗都接近于零;今年的陣容則基本保持了去年征戰中超的主力。外援中,2006年時的特蘭切夫已經35歲,處于職業生涯的末期,前鋒戈麥斯的資歷也遠遠無法和如今的非洲足球先生卡通戈以及從德甲轉戰而來的桑科、拉斐爾相提并論。
再看環境。2006年和建業一起沖超的是杭州綠城,廣州和江蘇舜天去年已貴為中超冠亞軍,但當時卻名落孫山,一直到2007年才沖超成功。今年呢?明眼人都不難發現,除了建業外,剩余的中甲球隊要么是毫無底蘊的草臺班子,要么是行走江湖的老油條。稍微有點實力和野心的,早都去中超打天下了。
在投入上,2006年大部分主力球員的月薪還沒過萬,今年比賽的連勝獎已經達到百萬。從最終的結果看,2013年的總投入恐怕不比去年打中超時少,至少也將近一億元。這個數字是2006年的幾倍。
那么,成績上的對比又怎么樣呢?2006年,建業提前兩輪在南京五臺山體育場完成了驚心動魄的沖超大業,今年則只提前一輪。
2006年全年只輸給了杭州綠城一場,今年比賽還沒打完,已經輸了三場。除此之外,因為球隊總是莫名其妙地給保級球隊送分,一些或真或假的江湖傳聞,也讓河南球迷困惑不已。
從2006年到2013年,建業轉了一圈,從終點又回到了起點。在這些年當中,建業的管理和建設有多少得到了改進和提升?在肯定建業堅韌和恒心的同時,這種原地轉圈的局面也必須得到改進。要想不重蹈覆轍,只能未雨綢繆。
武磊的帽子戲法
建業的青訓尷尬
在建業征戰中甲的日子里,中超競爭的慘烈程度和生存門檻都大大提高了。拋開沖擊亞冠冠軍的恒大不說,以年輕球員為主,且第一年參加中超就表現不俗的上海東亞就讓人大吃一驚。核心球員武磊在一個賽季還沒結束的時候,就上演了三次帽子戲法。
不比不知道。翻看歷史數據,已經搞了19年足球的建業,各種級別的聯賽加一塊,總共才有兩次帽子戲法,還都是外援所為:一次是魯迪內在甲B,還有一次是內托在中超。19年中的帽子戲法還不如武磊一年多,怎能不讓人汗顏。
沒人指望建業像恒大那么燒錢,這既不客觀也不現實。既然學不了皇馬、切爾西、曼城,建業唯一的出路就是像曼聯和巴薩那樣,搞好青訓。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挖掘出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也可以輸出人才,賺取轉會費。
河南缺乏足球人才嗎?顯然不缺。杜威、郜林、于海都是國家隊的常客,就連1993年出生的王上源也能在歐洲聯賽立足。但建業現在的主力陣容中,有幾個是自己培養出來的青年才俊?掐指算來,這個賽季也就是張璐能坐穩主力。肖智和大傷初愈的張力只能擔當替補,王嘉楠連名單都很少進入。至于訾龍、郝爽等早就涌現出來的苗子,現在已不知所終。
有人才,要么是留不住,要么是出不來,花那么多錢,養了那么多梯隊,到了關鍵時刻卻指望不上,這就只能反思俱樂部的體制問題和環境因素。
更現實的例子是曾誠,他在恒大沖擊亞冠冠軍的過程中屢立奇功,深得里皮的信任和喜愛;但不要忘了,去年在建業時,他還是中超丟球最多的門將。為什么換個環境就煥發了神奇的力量?俱樂部是否對人才做到了真正的尊重?給他們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雖然沖超成功,但這個問題也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
世界名帥時代
離不開的土帥
毋庸諱言,在今年沖超的過程中,建業主帥的能力和水平引起了球迷們的廣泛議論。一成不變的陣容,簡單粗暴的打法,缺乏應對的指揮,尤其是,建業本土的年輕球員總是得不到鍛煉的機會。本來可以利用在中甲的一年時間對球隊的年齡結構進行調整,但從現在的狀況看,這一年的大好時光并沒有被充分利用。
唐堯東明年還會帶建業嗎?在中超已經進入里皮、埃里克森、安蒂奇等世界名帥時代的背景下,本土教練拿什么和人家抗衡?
事實上,今年年初,在建業高層執意請回唐堯東時,一些業內人士就堅決投了反對票。基于唐堯東的性格和風格,他帶給球隊的變化主要是基于精神狀態。打中超呢?不搏命肯定不行,光靠拼搏精神也肯定不行,除了能夠博得一些廉價掌聲。
不是苛求建業一定要請里皮這樣的世界大牌教練,但必須承認,僅僅靠本土教練的土法子,即使能夠在中超混一兩年,恐怕也不會長久。主教練的作用是提高球隊的技戰術水平,如果在俱樂部管理中植入了一些現代企業制度和理念,籠絡人心、鼓舞斗志這些事情早就該迎刃而解了。
說到底,呼喚多年卻難以在現實中真實演繹的職業足球模式,不應該成為阻止建業足球發展壯大的瓶頸。其實,恒大模式已經告訴人們,體育是一個龐大的產業,并不僅僅是燒錢和做公益那么簡單,做好了也可以賺大錢。建業想要取得質的飛躍,就不能繼續按照原有的慣性思維運作。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僅僅滿足于一個中甲冠軍而安于現狀,不可能有太大的出息。既然內部缺乏完善的機制和信任的人才,本土教練在激發、挖掘球員潛能方面又沒有太多招數,還是另請高明為妙。建業要想和國際接軌,就需要引進一位具備國際視野的主帥,如此一來,既能提升球隊技戰術水平,也可以完善俱樂部建設,何樂而不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