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名記者要有堅定的信仰,多方的磨練,多方的修養,集大成于一身,方可為社會所公認。
我做名記者的心愿久也,但苦于不能成功。流年入水,歲月如潮,年近半百,人生到了黃昏之嘆,終一事無成。回首半生,并無成就,但能真誠做人,從不懈怠,總能儀態莊重,舉止恭謹,以道德法律準則來檢討自己,懷著謙微謹慎的心情處人處事。現實社會,人生的價值不在于此,重在看你對社會的作用力,這種作用力要不斷地加重和放大。打造作用力,需要有科學的態度和良好的心態,切不可急于求成,我久不能成正果的根源恐怕就在于此。近年來我遍閱古今中外書籍,尋找古人成功的足跡,總結自己的做人經歷,似乎看到面前的推動力。我把所看,所想,所做,真誠的說出來對青年人也許能有星星點點的幫助,以便更快更早成為國家的棟梁,切不可到了五十歲還大事不成,成功永遠是屬于強者的,你們還處在最佳的黃金階段,要拿出走過一道嶺,翻過一架山,再越一座峰的勇氣和膽略,終會到達人生的頂點。
記者應具備高度理論政策水平
做一個名記者首先要有高深的學問,關于做學問,古人有君子之學,小人之學和妾婦之學的說法。古代的大家追求的是君子之學,是驚天動地的學問,這種學問是有價值的,是能影響社會歷史發展的。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史,古人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文化典籍豐富,這些文化典籍在大浪淘沙中存留下來,均有不可磨滅的價值。我們必須細心閱讀,用心研究,把古典文化和現實世界結合起來。對傳統理論的學習,切不可為傳統理論所淹沒,我們要吸取傳統思想中科學的東西,胡錦濤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的學習有概括性的闡述,是我們學習傳統、應用和發展傳統理論的基本指導思想。
要獲得大量的知識可不是一日之功,有人工作以后把學習看成是閑情逸致,不進行系統的學習,過了幾年,知識就枯竭了。我們一定要有孔子的學習態度:“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知識然后按時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學習本身就是快樂,學習本身就是幸福,這是孔子的幸福觀,我們也要把學習當作快樂和幸福,有了這種幸福,人的生命才更充實更有意義。就不因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負擔來影響我們的學習。對于學習,我們要看成一種新生命出現,知識是渺無邊際的大海,我們要像海燕一樣在海上無邊無際的飛翔。
除對中國社會思想有一個基本了解外,對西方哲學也要知其一二。不論是學習中國哲學還是西方哲學,都能培養我們的創造性思維。長期處于思維定勢,看問題的觀點趨于老化,學習哲學,可以不斷改變我們看問題的方式,能不斷提出了解決新矛盾和新問題。從而會提高你的發現力,一個記者沒有較強的發現力,就寫不出好的新聞來,發現力的提高來自于人的哲學大腦。
我認為當前一些記者,特別是年輕的記者,最大的問題就是對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我們要學會用馬列主義觀點來研究中國傳統理論發展、規律和技藝,在吸取中國傳統理論精華的同時,還要充分吸收和借鑒世界先進思想。
一個大記者除具備高度的理論水平外,還要有高度的政策水平。一項政策的出臺和一種新理論的產生一樣,是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條件的。例如:政府出臺了取消農業稅的政策,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出臺這樣的政策,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作為記者怎么來看待這樣一個問題呢?又如何加以評論呢?這就需要我們好好的動腦筋。這樣的決策是在什么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幾千年來,國家財政依賴農民支撐,現在說明國家財政依靠工業支撐,國家經濟結構由農業大國走向工業大國,不僅如此,國家財政還支持農業,扶持農民,這就使人看到,中國農業經濟也要走向現代化。這件事情說明,中國強大了,一個貧弱的中國走向富強了。另外,取消農業稅對農民是一個極大的精神鼓勵,祖祖輩輩背了幾千年的包袱,到了這一代人甩掉了。這是歷史的豐碑,這塊豐碑記載著,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的本質特征。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民族、對歷史的偉大貢獻。以上是我說的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我們要想報道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首先要知道這些東西,有了這些東西作基礎,我們的報道也就變深厚,你作為一個大記者的水平也得以呈現了。
熟悉政治經濟學 人力資本積累素質及運用效率,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人力資本積累素質及運用效率的高低,又是人受教育情況決定的。一個記者在社會發展中能起的作用大小,也是由這個記者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決定的。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求科學技術不斷更新換代。作為一個記者只有不斷學習,強化自身,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中央提出構建學習型社會,主要是任務是提高人力資本積累素質,全面提升人的勞動效能。一個民族進步不斷地創新,只有創新才能使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永葆生機和活力。記者的創新需要有更加高遠的眼光,能夠及時地把新的理論信息、專業信息、政策信息等納入自己的視野中,并快速準確的記錄下來,傳輸到社會中。
許多的記者同志,多是新聞與中文專業的畢業生,這些專業做記者還不夠嗎?我認為,懂得一些新聞知識并有一定的文字能力是可以做記者的,但是不能做一個大記者,做一個大記者還要學習政治經濟學。作為一個高級記者,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社會生產關系的發展規律。政治經濟學就是研究生產關系的,研究不同市場經濟的共性和個性,揭示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性。不懂得政治經濟學怎么行呢?不懂政治經濟你怎么?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經濟學又是我們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基礎。學習政治經濟學有利于我們正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改革開放的社會,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是國家的大政方針,也是為加快我們的建設步伐。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學習政治經濟學是作為一個記者的基本要求。
掌握經濟規律
形成生產關系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四大環節,常常是我們采訪報道中遇到的課題。下面我舉一例子。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說的“全國人民共同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這一句話,細分析一下,包含著許多社會內容。生產和分配是一個共同體,共同享受生產成果,這只有在社會主義的大環境下,勞動資料掌握在人民手里,所創造的勞動成果,才能為人民所共同享受。如果大部分生產資料掌握在少數人手里,這個愿望就不可能實現。中國人民只有堅定不移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共同富裕。我們報道如果能體現這一思想,才能達到目的。另外一層含義說明,這共同享用,會鼓舞全國人民改革開放的積極性,推動生產發展,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我再舉一個例子。一到過年節,我們記者往往到市場上去看,報道商品是多么地豐富,應有盡有,供應充足等。產品交換是由生產決定,生產的發展程度決定著交換的發展程度。生產越發展,產品越豐富,交換也就越大。通過交換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生產狀況和人民的生活狀況。
消費有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消費由生產決定,消費也反作用于生產??傊?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構成統一體。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這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要求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適應。生產力的變化決定著生產關系的變化,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我們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我們調整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就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一定要掌握生產關系運動的規律性。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在活動中所表現出的各種經濟現象,各種經濟現象的內部必然聯系,這就是經濟規律。我們在采訪過程中,要進一步把握生產關系及要素的必然聯系性,指導人們要遵循經濟規律,按經濟規律辦事。誰適應了經濟規律,誰就成功,否則,就會失敗,受到懲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我們除了掌握商品和貨幣、資本生產過程、流通過程、資本和剩余價值等基本理論知識外,我們要更多學習和掌握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代替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由于中國的歷史原因,中國的社會主義屬于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要求,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就說明,社會主義的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中國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了解現代企業制度
作為一個大記者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社會主義市場是由各種市場組成的整體,其特征就是開放性、競爭性、可調控性。
我們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了解中國的現代企業制度,中國的企業制度是什么樣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公司,主要機制分動力機制、約束機制和運行機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實現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理順產權關系、搞好預算、政企分開、走向市場、搞好管理、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關于產業:由一定質量、一定數量和一定序列的產業部門組成,影響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的需求、資源的供給、國際關系和技術進步。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提倡按勞分配,按勞分配政策、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允許少數人先富起來。保護合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收入過高的人。
關于社會保障,保證社會成員基本生活權力,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互助。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搞活企業,發展農村經濟,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精神文明。
關于宏觀調控,政府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控,維護經濟穩定、促進就業、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動態平衡。
關于經濟全球化,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經濟全球化加快。對外開放是國策,經濟全球化、對外開放可以大量節約勞動,這是歷來的經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恪守信用、統一和對外聯合,這是我國發展對外經濟的基本原則。
加強文史修養。
想做一個大記者談何容易,非飽讀詩書不行,從古今中外名著重廣泛的吸收營養,成為一個真正的學者。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需要我們讀的書很多。我曾聽到有人說過:先秦文化是漢文化的基礎,這一課非上不行。有的同志感到深奧,難學難懂,看不下去。要看懂先秦文化,就要先弄清典故歷史,不了解背景,就找不到文化產生的依據,有了依據,才能找到思想的根本。
我想重點談一談記者的文學修養問題。文學修養是記者的基本修養,沒有文學修養的記者,他的文字只能是一杯白開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文學修養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我看過很多同志的新聞作品,立意很好,題材也很吸引人,但缺乏的是文字的表現力,語言沒有色彩,干巴巴的,嚼不出味道,削弱了影響力。大家恐怕都有這樣的體會。
文學為新聞增加美感,美感成了新聞應有的品格。我們許多的新聞作品,特別是通訊、特寫及現場,是最容易產生美的作品,卻往往看不出來,都是些干干巴巴的東西。新聞作為一般意識形態,首先,它是記者說、寫、聽、思等活動的產品?,F在許多新聞都是記者在那里說,別人在那里聽,好聽不好聽,能不能聽下去,取決于新聞事實和你說話的水平。這就是說,記者與受眾之間從事溝通的行為或活動,具體就是說話人與受眾之間通過特定形式展開溝通活動,也就是由說話人傳遞給受話人的溝通。由此看來,語言是多么的重要。
除學好書本語言,還要學習群眾語言。老百姓的語言是豐富多彩的,是有感情色彩的,把群眾語言和書本語言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語言有了風格,作品也就有了風格。古今中外,凡是大家都有自己作品的風格,在座的各位,恐怕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特征。形不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永遠做不了一個大記者。
關于文學修養還有諸多的方面。它是一個很復雜、涉及面很廣的東西。這要靠我們常年積累,才能有所把握。什么事情都是功到自然成,沒有什么捷徑可走。
認真學習十七大文件,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這段話是今后工作總的指導方針,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是兩個基本點,什么時候都不動搖。否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就會走偏。
共產黨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的提高,是黨建設的重點。中國共產黨人要居安思危、戒驕戒躁、艱苦奮斗、刻苦學習、埋頭苦干、講團結顧大局、戰勝一切困難、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快速發展。
張樹國 (作者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中心主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