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由來一:先秦祭饗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重陽節的由來二:祭祀大火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重陽節的傳說一:辟邪說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丶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丶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并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重陽節的傳說二:求壽說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10月9日下午,開封市祥符區城管局和西姜寨鄉政府在西姜寨村廣場共同舉辦了大美西姜寨重陽節文藝演出
重陽節小朋友這樣給爺爺奶奶過節
10月9日是重陽節。當天,汝州市陵頭鎮黨委政府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慰問老年人活動,給他們送去了節日的祝福。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恰逢重陽節來臨之際,為了讓幼兒了解重陽節的基本習俗,培養幼兒尊老、愛老、敬老的感恩之情,增進親子關系。
10月9日上午,商丘無線電管理局局長臧紅巖帶領局志愿者來到梁園區雙八鎮敬老院進行走訪慰問,向老人們致以節日的祝賀和問候,并送去水果、大米、面等慰問品。
今天是重陽節,而在重陽節的時候你知道老人都是怎么養生的嗎?看看下面小編整理的10個老人飲食養生原則吧。
10月9日,是傳統節日重陽節。駐馬店魏道德骨科醫院創始人魏道德、院長王麗攜醫院各科室代表一行二十余名醫護人員走進驛城區香山敬老院。
記者探訪了鄭州的老人公寓發現,目前公寓的條件越來越好,但是不少子女對于老人的關愛依然不夠,有些子女3-4個月去看望老人一次的現象較常見。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是先輩傳下來的精神財富,也是人的本能自然屬性。
孝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二十四孝的故事,流傳千年,并且,現實生活中也上演著無數個新的二十四孝故事,無不傳達著對于父母的敬愛感恩之情。
重陽節吃什么食物最養生呢?明天就是九九重陽節,重陽養生必吃花糕喝菊花酒。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還能吃什么食物。
“十一”長假結束了,八方來客漸漸趨于平穩,重陽節已經來臨,一波銀發族出游悄然興起,內鄉縣衙以溫情的姿態迎接重陽節的到來。
在10月9日重陽節即將到來之際,鄭州公交三公司將在當天舉辦“九九重陽節 濃濃敬老情”主題活動,現向社會招募60歲以上老人參與這次活動,誠邀您和您的家人一起前往鄭州樹木園景區,暢游城市森林。
壽,按《辭海》的解釋,是指壽命、或謂年歲長久之意,亦指老年人。由此可見,重陽節與我國的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重陽節一直承載著壽文化的內涵,傳承著壽文化的意義。
10月21日,重陽節,鄭州市在近日內再次遭遇霧霾鎖城,整座城市被灰色的霧霾籠罩。